小议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发表于2006-03-27     5198人浏览     16人跟帖     总热度:40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园林景观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19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P GB 50180-93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ode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 Design
1993-07-16 发布 1994-02-01 实施
――――――――――――――――――――――
国 家 技 术 监 督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联合发布
1 总则
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 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 和空间, 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 应符合 表1.0.3 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
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表1.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数

(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

(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 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 面积总指标, 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 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 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 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 建设施及管理要求, 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 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 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 模(7000~15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共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 的各类设施的用地,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 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1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12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 绿地, 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 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 绿地的总称。
2.0.14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 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19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3

3 用地与建筑
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 、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志。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 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 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
A.0.5 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 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 应符合 表3. 0. 2 的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表3. 0.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住宅用地(R01)
45~60 55~65 60~75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建用地(R02)
20~32 18~27 6~18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路用地(R03)
8~15 7~13 5~12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共绿地(R04)
7.5~15 5~12 3~8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住区用地
100 100 100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应符合 表3. 0. 3 规定。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 表3. 0.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住规模
层数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 层 16~21 16~22 16~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中高层 14~18 15~20 15~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中高 12.5~17 13~17 13~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高层 12.5~16 13~16 13~16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层 20~25 20~25 20~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 15~19 15~20 15~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中高层 14~18 14~20 14~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高层 13~14 13~15 13~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高层 11~14 12.5~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层 10~12 10~13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层 18~20 20~23 20~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 14~15 14~16 14~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层.中高层 12.5~15 12.5~15 12.5~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高层 12.5`14 12.5~14 12.5~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19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4

.0.4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
也称公建)两部份;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4.0.1.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0.1.4 构思新颖, 体现地方特色。4.0.2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 应遵循下列原则:4.0.2.1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 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5 住宅5.0.1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5.0.2 住宅间距, 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 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 表5.0.2-1 规定;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 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表5.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气侯区划
Ⅰ,Ⅱ,Ⅲ气侯区 Ⅳ气侯区 Ⅴ,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气侯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照时数(h) >=2 >=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5.0.2.2 住宅正面间距, 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 也可采用表5.0.2-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表5.0.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位 0o~ 15o 15o~30 o 30 o~45 o 45 o~60o >60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减系数 1.0L 1.0L 0.8L 0.9L 0.95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 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5.0.2.3 住宅侧面间距, 应符合下列规定:(1)条式住宅, 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 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 适当加大间距。5.0.3 住宅布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5.0.3.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 其布置应合理紧凑;5.0.3.2 面街布置的住宅, 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5.0.3.3 在Ⅰ、Ⅱ、Ⅵ、Ⅶ建筑气候区, 主要应利用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 在Ⅲ、Ⅳ建筑气候区, 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入室的要求;5.0.3.4 在丘陵和山区, 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 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5.0.3.5 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5.0.4 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 并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5.0.5 住宅层数, 应符合下列规定:5.0.5.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 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5.0.5.2 无电梯住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5

7 绿地
7.0.1 居住区内绿地, 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7.0.2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7.0.2.1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 并窒发展垂直绿化;
7.0.2.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7.0.2.3 绿地率: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 旧区改造不宜低于
25%。
7.0.3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 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 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 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
、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 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4.1 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 表7.0.4-1 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表7.0.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绿地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最小规模(ha)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 园内布居应有明 1.0
居住区公园
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 确的功能划分
车场地和铺装地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 雕塑, 园内布居应有一 0.4
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 定的功能划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团绿地
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 灵活布居 0.04
施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 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4) 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 宜采用开敞式, 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5) 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 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 表7.0.4-2 中的各项要求, 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6

降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表7.0.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闭型绿地
开敞型绿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侧多层楼
南侧高层楼 南侧多层楼 南侧高层楼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1.5L
L>=1.5L L>=1.5L L>=1.5L
L>=30m
L>=50m L>=30m L>=30m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1>=800m2
S1>=1800m2 S1>=500m2 S1>=1200m2
2>=1000m2
S2>= 2000m2 S2>=600m2 S2>=1400m2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 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
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平方米)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平方米)
②开敞型院落式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4条规定。
7.0.4.2 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
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和本条款第1款(2)、(3)、(4)
项及第(5)项中的日照环境要求;
7.0.4.3 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 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7.0.5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 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 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
人, 居住区( 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 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 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7

8 道路
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 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 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8.0.1.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 避免往返迂回,
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8.0.1.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 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8.0.1.4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 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8.0.1.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 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8.0.1.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8.0.1.7 城市旧城区改造, 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 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0.1.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
8.0.1.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 路面宽5--8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14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 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区, 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 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 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 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8.0.3 的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动车道
>=0.3 <=8.0 <=5
L<=200m L<=600m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机动车道
>=0.3 <=3.0 <=2
L<=50m L<=100m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行道
>=0.5 <=8.0 <=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L为坡长(m)。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8

8.0.3.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 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 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 路面可酌情缩窄, 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
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 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 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 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 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 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 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 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 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 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 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 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 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 在地震设防地区, 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 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应符合 表8.0.5 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表8.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路级别


与建,构筑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物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出入口 高层5 3 2
建筑物面
多层3 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道路
有出入口 ---- 5 2.5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层4 2 1.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多层2 2 1.5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居住道路的边缘指红线; 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 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8.0.5.9 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9

9 竖向
9.0.1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 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 居住区竖向设计, 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应符合 表9.0.1 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表9.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室外场地

1. 儿童游戏场
0.3~2.5
2.运动场
0.2~0.5
3. 杂用场地
0.3~2.9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绿地
0.5~1.0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0.2.3 满足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 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 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 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 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9.0.4.2 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
或在山坡冲刷严重, 管沟易堵塞的地段, 可采用明沟排水。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发表于2006-03-27   |  只看该作者      

10

10 管线综合
10.0.1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 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同时, 还应考虑煤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电缆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 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2.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
10.0.2.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 宜符合 表10.0.2-1 和 表10.0.2-2 的规定;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表10.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气管③ 电力电信电信
管线名称
______________
低压中压高压电缆电缆管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水管
1.5 1.5 --- --- ---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压 1.0 1.0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压 1.5 1.5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 2.0 2.0 --- --- --- --- --- --- ---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力管
1.5 1.5 1.0 1.5 2.0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力电缆
1.0 1.0 1.0 1.0 1.0 2.0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电缆
1.0 1.0 1.0 1.0 2.0 1.0 0.5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管道
1.0 1.0 1.0 1.0 2.0 1.0 1.2 0.2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 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
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 净距可减至0.1M; 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
③低压煤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 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 表10.0.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线
电力电信 电信
名称
电缆电缆 管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水管
0.15--- ---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水管
0.4 0.15---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气管
0.1 0.150.1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力管
0.150.150.1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力电缆
0.2 0.5 0.2 0.5 0.5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电缆
0.2 0.5 0.2 0.150.2 0.1 0.1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管道
0.1 0.150.1 0.150.150.150.1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沟沟底
0.5 0.5 0.5 0.5 0.5 0.5 0.5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涵洞基底
0.150.150.150.150.5 0.2 0.25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路轨底
1.0 1.2 1.0 1.2 1.0 1.0 1.0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奖励      

  • 奖励于 2006-03-28 04:31:20

ben0414

辽宁 辽阳 | 建筑设计

1 关注

9 粉丝

428 发帖

135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