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

发表于2015-11-09     2413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293  

项目名称: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
项目地点:南京市汤山,中国
建筑规模: 28536平方米
建筑高度:37.132米
层高:一层、夹层:5米, 二~四层:7.5米

主要功能:
一层、夹层:主要门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4D影院
二层:地质厅、溶洞厅
三层:温泉厅、猿人厅
四层:青少年活动中心
设计时间:2011-2014
业主单位: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法国Studio Odile DECQ
美国Urban Interface Studio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邱立岗,钟容,李婧,秦轶,魏平
结构设计:沈伟,叶涛,付修兵
电气:孙峻
智能:顾小军
给排水:田小晶,张磊。
暖通:蔡宗良,刘大伟
景观设计:HASSELL
亮化设计: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及布展设计:北京洛德文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柏森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姚力,朱杰,顾锡

自然中的人工自然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项目基地位于南京以东约30公里处汤山,是方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古生代地层出露齐整的地质遗迹,而且地质历史时限跨度长达3亿年,有很强的地质代表性。而位于汤山镇西的雷公山中,有一个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巨大溶洞群,洞内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鉴定,是大约生活于3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证实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近期最重要的人类学考古发现之一,南京直立猿人头盖骨的发掘基地,当地政府决定在距离猿人洞不远处筹建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以地质学和人类学为主要展览陈设内容,同时也满足整个汤山旅游区的综合复杂的商业需求,以及肩负当代博物馆作为教育和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普及基地的社会责任。

复原场地的等高线
博物馆的核心设计理念来源于建筑所坐落的场地,一个废弃的依山而立的旧窑厂。废墟般的挡墙和其后叠嶂起伏的山峦赋予建筑形态创作的灵感,整个建筑借用地貌学的概念,在此通过引入一系列人工等高线的概念来构筑一个经过抽象过的人工地貌,似乎尝试复原被砖窑厂所改变的原始地形。一系列起伏、流动的线条仿佛从地面上生长出来似的,它们仿佛将千百年来地貌的运动、变迁,地层的摩擦、碰撞、破裂、挤压与移动的瞬间凝固下来一样。当人们凝视着这座流畅变幻,充满浪漫动态的建筑形态,似乎在与汤山过往这片经过亿万年发生过的地质变迁场景之间的对话。建筑的视觉形象准确反映了以地质和人类学为主题的博物馆的内涵。而犹如碰撞中的地质运动而催生的起伏变化的形态,也暗合基建筑所处的方山地质公园的地理地貌特征。建筑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而成的地质变化的化石,记录着人类和地理变迁的沧海桑田。建筑与景观之间连续性的处理创建了建筑与场地之间有序的时空连接,建筑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这些上下起伏舞动的人工等高线,不仅仅在视觉上承载着设计的核心理念,而且也构建出丰富的竖向外部景观平台。当人们沿着这些从地景中延伸绵延,盘旋升腾的坡道到达不同高度的室外平台,仿佛在攀登一座人工山体,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外部空间体验,也探讨一种积极的人对自然观察和理解的相互关系,而同时这些室外平台、台阶和坡道也作为消防疏散的路径之一。

山石崖面
在立面处理上GRC水平构件所形成的丰富变化的肌理,也似乎在还原地貌亿万年的变化所塑造成的不同地质年代沉积的痕迹。在具体处理上采用玻璃纤维强化混凝土(Glass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和天然石材两种材料为主,GRC板材表面处理成类似斧凿石材表面肌理,色调则在对比附近山体颜色的色彩,经过多次反复尝试最后确定接近场地山体的色调。作为工业化材料的GRC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既能够出色的满足建筑多方向曲面造型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匹配天然石材所具备的对环境的敏感和细腻的特点,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力图保持人工与自然之间精妙的平衡。

选择天然石材和GRC材料也充分考虑到场地周边环境,当地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其耐久性和低维护运营成本也是重点考虑之一。当材料在特定场所能与时间长期相互作用,而呈现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材料的色调肌理历经岁月洗礼而逐渐更加出色的融入环境,建筑材料承担着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痕迹的印记,这将成为整个地质公园文化形成的时间记忆载体。

在具体设计中,GRC水平构件采用100,300,750三种不同厚度的7种类型,经过精心排列组合而形成富于韵律的水平肌理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标准工业化设计体系与手工艺制作传统相互结合的一次有效的尝试,将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注入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体系中,寻求理性的经济效率与浪漫的人文情怀之间关系的重新诠释。
 
垂直溶洞
室内空间的组织以贯穿四层博物馆的中庭为核心,每层中庭洞口的形状不同,相互交叠,从这些洞口贯穿看过去仿佛在探索一个垂直溶洞,充满神秘和好奇的空间氛围,营造出奇妙的欢迎访客公共空间,拉近了博物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距离。而纵横交叉在这些中庭洞口的自动扶梯的引入似乎与传统博物馆大相径庭,不仅打破以往博物馆殿堂般庄严宏伟的格局, 也有力的刺激和引导游客竖向人流的动线,加强博物馆上下楼层之间的联系。当代博物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展陈的单一功能,而是结合教育,旅游,休闲,聚会,互动等全方位体验的新型当代复合功能的公共空间,使得该博物馆成为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最佳诠释。新颖独特的外部建筑形态与内部空间组织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场所,引导游客们前来参观,从而在自然而然地过程中感知和了解地质与人类变迁的自然历史。
 
技术措施
展览区采用了钢框架结构体系,缩短了施工周期,减轻结构自重,实现了大跨度及结构的灵活布置,达到很好的建筑效果。在中庭的大跨度、大开洞处,布置了三个格构柱,并通过格构桁架相互连接成整体,有较好的抗侧刚度,改善了结构性能。桁架高2.25米,桁架腹杆间可提供设备管道的布置空间,增加了结构的净高。

北立面的结构设计采用了双层幕墙体系,其内侧为玻璃幕墙,外侧为石材幕墙,且石材幕墙外侧有悬挑踏步从幕墙双柱上悬挑出,连接三层和四层楼面、四层和屋顶层楼面。结构设计的时候,按照幕墙的划分形式,结构柱兼做幕墙承重构件,减少了幕墙结构的承重龙骨,使得建筑立面更加通透。

为了弥补大进深空间采光的不足,博物馆展厅设置光导管日光照明系统补充自然光。作为节能措施,展厅的屋面上均布了共47个采光筒,日光通过顶部的采光罩透镜的折射,过滤掉超强、炽热的光线,留下舒适的光线进入传输管道,管道内壁高反射率的材料把光线以最小的损失传输到末端,安装在室内的末端,通过漫射器把柔和的自然光均衡地洒入室内,实现了把强烈日光向室内照明的完美转变。
 
 
结语
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永恒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设计中,对场地自然形态的二次抽象出的人工自然作为一种设计策略,是对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一次有效的尝试。面对被人们生产活动所改变的原有地貌,通过人工等高线修复的努力,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表象上,也隐含着在特定的场地环境中,对自然、人文和审美等意识的重新思考,以当代建筑语汇在与自然的共生的关系上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同时对工业化材料的手工艺化的运用中,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积极的效果。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并未局限于单纯的建筑与空间、技术与材料之间的思考,而力图摆脱传统博物馆殿堂感的崇高秩序,而使之能引发博物馆新的使用方式和触发大众文化生活新的模式,将设计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改变之中。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2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3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4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5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6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7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8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9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0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1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2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3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4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5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6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7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8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19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20

 

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大遗址博物馆_21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my1005

北京 石景山区 | 建筑设计

999+ 关注

999+ 粉丝

959 发帖

173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