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表于2004-11-01     371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0  

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对县域经济和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大中型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引领辐射圈内城乡发展的龙头。中心城市一般有着明显的区位等比较优势,能够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心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适宜二三产业集中发展,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中心城市集中了区域内主要的人才资源,是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中心城市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城市规模偏小,二是城市功能偏低,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四是各种生产要素不够集中,五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六是对所辖县(市)和周围地区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这些问题和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不强。
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做强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将主要由新型工业化来推进。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千百年来农业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城市工业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更应该强化工业意识。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是城市人口膨胀和空间扩张的基础,是城市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是创造财富、增加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弱,则城市弱。发展工业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本、发挥作用之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坚持工业为主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多个产业共同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

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的发展,需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工业的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城市工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城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要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本,把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企业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在城市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整个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互动关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心城市科研、人才资源集中,应该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上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以通讯业、邮政业、广电业等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网络城市。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发展现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芯片、液晶显示器、计算机、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软件工业。做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在机械、电子、冶金和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控制等信息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工艺设备的升级换代。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实现物流、信息流的数字化,推进经营业态、营销服务方式的变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将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自动、动态、精确和远程管理能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壮大城市工业经济,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型工业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改造老企业的技术装备,改造老工业城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推动郑州、洛阳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壮大一批能够给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推进区域性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大力实施人才兴工、人才兴市战略。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大力发展城市工业,促进中心城市崛起,同样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关键作用。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选聘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胆识、有谋略的专门人才来领导企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企业家、争当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优秀的管理人员队伍,鼓励他们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大胆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人员队伍,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发展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他们作为城市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作为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精湛技能创造更高的效益。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标准,不拘一格地选人才、聚人才、用人才。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用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用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建立健全各种奖励激励制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千方百计打造城市人才高地。
(五)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推进城市工业化。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切实解决制约国企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认真做好企业分离办社会的工作。抓好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形成与经营绩效挂钩、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民营工业支持力度。民营工业投资主体明确、动力机制强劲、市场运行顺畅、就业效应明显,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中心城市崛起的生力军。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放宽经营领域,放低准入门槛,放活经营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民营工业企业要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变家族式企业为现代型企业,变家长式管理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省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但是普遍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只有打开大门,借助外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提供最佳服务,营造最优环境,以较低的商务成本、良好的投资效益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突出抓好项目招商,准备一批具有合作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工业项目,吸引战略投资者,加快与境外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继续实施“东引西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开拓西部市场。
(六)进一步优化城市工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城市工业发展的软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政府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开展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开展企业经营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继续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二是优化城市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电源电网建设和城市用水、用气、治污等项目建设,抓好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三是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包括信息、咨询、金融、外贸、法律、保险、审计、会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技术市场、人才交流与培训等中介和服务机构,尽快构筑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中心城市带动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总体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做大做强,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多予少取,给县(市)以更大的自主权,更多地让利于县(市)。发挥中心城市生产力先导区、优秀人才汇集区、资金技术密集区和服务产业集中区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城市的就业通道要向农民敞开,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县域经济要主动弥补中心城市的功能缺失,有效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中心城市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加快中心城市工业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办好工业促农业,进一步巩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是处理好工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工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托,第三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加速器。第三产业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城市经济的主干。产业结构高级化,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占据主要份额,是世界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建设中心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中,必须辩证认识我们所处的阶段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方面,要认识到新型工业化水平低是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必须牢固确立工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把工作力量向工业摆布,把要素资源向工业聚集,下大力气壮大工业经济。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走势,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会展经济、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既要发展生活服务业,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更要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要素和服务型生产资料的功能。既要通过壮大工业提升城市的生产功能,又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市的流通功能、交换功能、服务功能,实现两大产业、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使城市不仅成为整个区域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而且成为贸易中心、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全面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②13
(本文系作者在省政协新型工业化视察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摘要)

来源:河南日报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_1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大海209

山东 上饶 | 建筑设计

7 关注

75 粉丝

786 发帖

258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