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览新闻发布会正在举办

发表于2013-09-27     1276人浏览     0人跟帖     总热度:10  

摘要: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13年9月27日,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798尤仑斯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构成内容,随后的讨论中,多位研究数字建筑的中外建筑师分别介绍了他们对数字建筑的看法。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
   今天我们的论坛围绕关于数字建筑为背景,今天数字技术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在今天的建筑、设计、生活当中可以觅到他的踪影。今天的论坛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同时伴随着论坛的开幕,今天晚上也会有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大型展览开幕式的盛大展出,将在7点钟举行。下午的论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请活动策划人徐卫国老师,对活动进行一个阐述和媒体朋友进行交流。第二个环节我们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和建筑大宛为我们建筑设计道路上的探索、实践以及不断的研究。
   接下来进入第一个环节,有请徐卫国老师为我们阐述。


【徐卫国】: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渗透系列活动,DADA属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下属的一个组织,叫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这个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在于联合国内建筑行业中从事数字建筑的建筑师、学者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团体开展国内及国际化数字建筑设计的广泛学术交流,促进数字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推动数字建筑知识及知识的迅速普及,同时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内从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整个建筑行业整合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做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是数字建筑?数字建筑其实就是基于数字技术,把数字技术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用数字技术进行建筑的设计,同时把建筑设计的结果通过数控加工来实现构建生产。生产的构建在数控技术的控制下进行精确的施工,并且有可能在建筑建完之后,仍然用之前相关的BIM模型和相关的技术来进行物业管理。所以数字建筑其实包括四个行业,首先是建筑设计行业、数控生产加工行业、施工行业、物业管理。
   数字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在于,促进学术交流从事建筑教育、培训,鼓励技术创新,提供行业交流平台,协作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界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能够使得数字技术与建筑结合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种学术交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把国际上最新的数字建筑的技术减少到国内,另外把国内最新的设计技术所取得的成果介绍到国际上,形成国际国内的相互之间的交流。行业平台的重要性,涉及到四个行业,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之间的协同、联合,会使得在各个领域里数字技术的发展,其目的主要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升级,为了使数字技术更好的为设计生产施工服务,乃至于建筑建起来更适合与人的居住,给人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协会的发起人,由23位发起人。23位发起人,大部分都是非常年轻的建筑师,我和邵卫平在这儿是最老的,他们都很年轻,并且都有在国外学习建筑的经历,所以他们知道西方文化,同时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背景,同时又掌握最新的设计技术工具。这几方面的结合,必然使得设计建筑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中国建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我们是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第一年,在第一年里,主办了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包含三方面,一个是数字建筑展,第二个是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个是数字建造设计竞赛。三个主要的活动,数字建筑展、数字建筑国际会议、数字建造设计竞赛。其中数字建筑展包含五个展览,第一个是国际建筑师作品展,第二个是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第三个是中国数字铸造展,第四个是(数字作品展),第五个是数字竞赛入围作品展。展览今天晚上七点钟开幕,地点在751,展览时间从今天到10月12日。学术会议在28、29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举行,设计竞赛已经有了结果,今天晚上的开幕式上将有颁奖仪式。
   建筑展里边的五个展览,五个展览之一,第一个展览是国际建筑师作品展,展览由(派克司马特)策展,他邀请6位建筑师来参加展览,其中包括渣哈哈的德等。这些建筑师每一个建筑师只展出一个作品,但展出作品的内容包含了设计构思到设计分析的过程,到方案,到最后的确定,以及构建的加工和施工的整个过程,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正在建或者已经建成作品方方面面的细节。第二个展览是国际学生设计作品展,展览由(令趣)和我策展,邀请国际最先锋的建筑院校参加展览,总共32个学校,院校给学生提供三个作业,基于数字、技术来进行建筑的设计,其中包括了哈佛的JSD、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等24所。国内学校包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这些学校目前在国际上是数字设计方面的领先学校,他们正在创造着很多新的知识,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数字技术,展出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展览是中国数字铸造展,这个展览有高严、王洛民两人策展,邀请目前国内数字建筑设计方面最好的建筑师,其中包括了22位建筑师来参加展览,这些建筑师有的是在设计院里边的主持建筑师,有的是在高校从事建筑教育同时又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也有的是独立的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总之他们目前是建筑设计领域最好最优秀的设计师,每个人展出一个在数字、技术、应用之下实现的建筑作品。
   第四个展览是数字装置作品展,策展人是宋刚、袁峰、彭鼓策展,邀请22位建筑师,以数字技术生成,同时用数控加工技术加工,在施工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协作。实际上他们探索用装置进行数字建造的潜力和可能,实际上对整个大的建造具有借鉴意义,装置也将在同一个展厅里展开。
   第五个展览是数字建筑入围作品展,第一阶段选出十个优秀作品,选出十个作品再进行深入设计选出一等奖、二等奖,选出的一等奖要建成实物,目前竞赛已经结束,获奖者今天晚上将会公布。十个入围作品以及最后提交的深化设计,也在展场中展出。
   展览的位置,这个大罐有4000多平,有60米的直径,大罐本身是一个大的空间,我们邀请王正非建筑设计师进行认真的设计,本身的设计也很有特点,学生作品展,竞赛入围作品展,中国建筑师展,入围作品展策展人是周瑜凡和禁平飞。
   28、29号的会议内容五位建筑师给我们进行主旨报告,明天早晨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师(谢玉民),把建筑的结构优化结合起来,主要讲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明天晚上有一个主旨报告,后天早晨由一个主旨报告。29日晚上也一个主旨报告。
   DADA的系列活动属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部分,同时属于751国际设计节的重要部分,所以和DADA的系列活动相关的有一系列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论坛,接下来会有7点钟的数字渗透开幕式,有明天的主旨演讲、会议等一系列活动。28号的下午还有751设计国际节系列的主旨演讲有一场是对公众的演讲。这是我们现在进行的论坛广告。
   特别想介绍一下,今天晚上我们将有一个很绚的开幕式,开幕式将会有表演,表演本身从艺术的角度用数字的技术、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了染色体形态的变化。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综合艺术表演。之后策展人每人发表一句话的演讲,非常精彩。
   这是DADA系列活动的赞助商,他们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EMG石材公司、EMG艺术公司(大石馆),飞迈文化传播公司,另外还得到了南京贝利达的支持,北京赛诺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双旗科技、贝滋模型,北京绒恒、空港任泽公司、上海奥赛欧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首映画廊。在这儿非常感谢公司对我们活动的大力支持。
   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
   感谢徐老师。
   接下来是我们的头脑风暴环节,有请来自大石馆艺术总监张炳玲。


【张炳玲】:
   有请几位:徐卫国、爱力纳、里奇、李家豪先生、袁烽老师。
   台上这么大的一个阵容,我们有三个方向拿出来谈,刚才徐老师说了很多的数字建筑,数字建筑今天对我们来讲,永城市来做背景的展览,一个艺术品放在画廊、艺术中心有一段时间。
   今天我们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数字建筑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同的嘉宾会有不同的意见。建筑里边很多定义古典建筑,数字建筑的进入变成像一个装置,因为我们今天都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建筑师、朋友、艺术家,还有行业内相关的人物,今天对建筑能不能有一个新的定义出来,如果一个建筑是一个有责任的艺术,这句话是从耶鲁大学的一位老师那儿说出来,建筑是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讲,艺术家、建筑师、行业里边的人,你们的责任又在哪儿。所以希望今天从这三方面来讨论。


【爱力纳】:
   刚才说我们要谈论数字设计带来的一些影响,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以及他们的设计,在过去很多年当中,数字设计也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理念以及大众的生活,所以谈到数据设计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研究建筑与设计相关领域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建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在经历了一个革新的时代,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个改变这个变革规模非常大、影响很广。说到建筑设计会提到他的有效性,谈到他对设计的影响,我们也是面向服务业来做这些改变。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行为我们也要讨论他设计的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做这样的讨论。
   
【张炳玲】:
   她提出的不仅仅是变革的问题,还是道德跟伦理的问题,很多人说建筑的时候,很少用软性去表达,所以他刚才说的特别打动我,他真的是把建筑很有生命里的一种表现,不单单是一栋楼房。


【里奇】:
   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是2004年的时候,当时对讲的一些话不太明白,不到十年的一个时间里,我们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尤其是在发展这方面,尤其是数字数控技术发展方面,之前我跟袁峰谈中国的发展像病毒一样非常迅速,现在有很多的工作室,每年十几家工作室有两百多人,这样在中国已经兴起了一个数字设计的革命,我们提到数字技术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回顾历史,同时还要展望未来。在计算机设计发展的同时,还没有开始一个全面的发展阶段,数字设计和数字技术还是挺新的,尤其是像计算机、手机的技术起来还是挺新。
   比尔盖茨2001年预测过,十年以后数字将会渗透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也喜欢预测,我认为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用数字这个词,因为数字已经太普遍,所以不会再强调数字这个词。我想说的是,我们进展的速度和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惊人。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其实我也在英国、美国讲课,但我们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意义的,而且顶尖的学生也是,在哈佛设计学院,最前面的两名学生都是中国人。所以在数字方面和中国建筑这方面我们都看到了很快的进步。


{{page}}


【袁烽】:
   数字时代的到来很有意义,不仅仅是在设计,远远超过建筑与设计,是后福特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交互的方式已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相信,五年以后,我们对于信息和新闻的传播,和今天大家用微博、微信来感受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都与数字时代的到来有着深刻的关系,曾经有一本书《比特时代的城市》,这本书十几年前出版的时候很少有人看懂,现在反过来看他预言的世界是完全建立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不同的大家对生活态度的方式都正在改变,所以所谓大设计时代,我们把建筑设计纳入一个大的设计来看,他应该面临一个全新的变革,这个变革体现在全新大家可以介入的方式。
   我们同济研究建筑设计学院,哈佛谈设计不是建筑设计学院而是商学院会设立一些建筑课程,参加课程的有设计师、建筑师,甚至学法律专业的学生、学商业的都可以坐在一个台面上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未来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创造一种自己未来的生活。设计会渗透到全方位、全学科的一种全新的状态。也就是未来的时代如果创新还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我相信数字原动力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当然当他普及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市民,也可以说数字无处不在。这种无穷无尽不停的状态,其实已经变成他不可缺少,当所有人都在用的时候,数字这个词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一切都已经数字。
   回到建筑领域,建筑领域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比如说玻璃窗,100扇窗都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生产的窗可以每一个都不一样的尺寸,这叫数字产业。建筑对数字产业的关系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我想今天晚上的展览可以看到先锋建筑师出来的作品。同样这个过程上海中心由重庆设计院进行配合,出来七千张图纸,但是他的配合供应商出了7万张图纸。也就是说其实建筑师在生产,设计一个楼的时候,他的工作量只占到1/10甚至更少,更多是通过协同的工作,重新的社会组成方式,因为一个楼装配起来会有非常多的工厂来跟你合作,这里边也有无穷多的会要开,这种会议是否可以通过更简便的协同方法来提升。未来大家的交流方式是不是也会发生。通过BIM,通过其他辅助的手段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讲,无论从哲学思想层面还是从社会现象层面,还是从工作方法层面,我们都在经历了这场变革,这场变革正是在无声电影的阶段,其实他才刚刚开始,我们并没有讲清楚什么是建筑的未来,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代理方式,建筑的未来会更加有趣、有意思。
   徐老师主办的DADA展览,他们可以在这方面做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与建筑的推动。


【张炳玲】:
   数字建筑一定是不能往后退的阶段,等其他嘉宾发言完,我特别好奇发展总要有一个土壤,中国存不存在发展数字建筑的土壤,比如说增长很快,但土壤准备好了吗?等一下我们会为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李家豪】:
   今天我是行外的嘉宾出席,数字化的技术对整个社会是一种变革,这种变革性到我们生活处处都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去。所谓数字技术,到今天他有一个目的,希望能够真正改善我们的生活,他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变的更好。这种事情在我们所有的行业里边、国都里边,不同的领域都在发生,所以除了建筑以外,刚刚徐老师提到的是,建筑除了设计手段、工具还有制造业、施工队、物业管理,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全是一个新的挑战,整个社会怎样面对技术的变革,能够一起去所谓的协同。另外这种技术带给我们的生活更多的便利、更好的结果,我想这不光是建筑领域思考的问题,这个领域都会探索、有他的成果。在行外希望更多的是跨界的对话、跨界的交流、跨界的学习。从而用到每一个领域里边,他总结的经验、探索出来的经验可以应用到我们其他的领域。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变的更好。


{{page}}


【汤姆】:
   对于数字建设怎样渗透我们日常的生活,每个人以及建筑有什么样的责任的问题,而事实上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讨论。比如说,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这方面有很多的争论,这方面非常有意思,因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潜力就是我们把数字技术更多的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到建筑艺术他的责任,作为建筑、作为艺术,他是作为一种途径还是作为最终的一个结果,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些艺术的展览等等。
   中国城市的发展非常快,回顾19世纪在欧洲工业时代,在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一种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对建筑有所促进。考虑到中国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中国城市发展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这也并不令人惊奇。我非常的高兴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进步文化当中的一分子。我现在做的研究有一个方面,数字计算技术,以及他与其他的一些设计方面的关系,比如说珠宝设计方面也要应用到这一些理念,应用到这些理念,可以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在设计当中考虑异质性,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发展变化的潜力。他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数字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也是非常着迷。
   
【吴老师】:
   今天我们所能触及到的问题,数字技术对施工、设计产生的影响,可能我是大学教师的身份,首先看到的是数字技术对知识传播的一个影响,和以前的时代不一样,大家会发现,当然我会讲很多的例子,数字基础本身在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但数字技术基本上在改变技术本身传播的可能性,因为在纸质媒介的时代,基本是靠年龄的积累、面对面的交流,包括建筑本身的信息也要靠纸质的方式,用工人的研究和双手去改变。数字时代不一样,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一、大二高中的时代,他们对建筑的了解,通过互联网,软件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关于几何、构造,关于形式的探索,他会产生很有趣的现象,我能看到中国年轻的学生他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我能看到数字技术本身,正在改变着社会,建筑学相对来讲是一个纸话题,他也重新打造建筑学这个词。
   因为所谓的工业化产生劳动的分工,会让建筑师的权力变的越来越弱,重新完整的建筑会被拆分成很多的专业,建筑只是其中的专业之一,一个建筑1/10工作可能是设计,大量的是数字加工,还有社会化的资源整合。数字建筑的中国或者全球基本上是一个边,很难定义是什么,也很难看到一个清晰的方向,只是隐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另外一个小的话题,下面坐着很多的学生,昨天晚上我的装置通宵了一个晚上拼的不太成功,很被动的是想做纯数字化高精算,只是没有达到,我理解在我的时间里,建筑并不是我创造的东西,他可能是一个有生命的朋友一样,他相反来记录我的生活,记录那个年代、那个技术条件下,对知识的理解条件下,对生活、对建筑的一种理解。回想以前盖的很多房子,他基本上是我生存状态的记录者,再过几年就是我的数字生活记录者。他会记录成长中的一些故事。


【嘉宾】:
   刚才几位嘉宾都说的非常好,我想说两点,我们在座的各位,早期我们也不认识,通过不同领域来做设计创新的领域工作中,数字建筑使我们本身走到了一起,使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了更好的交流、合作,甚至是成为生活上的朋友,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交流和提高。数字建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不到总结的时候,就像他是一个十点钟才开始的派对,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给他做总结还远远没有到这个时间,投身于当中,或许我们能够找到那个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形态的一些相关可能性和一些新的状况。这也是我想强调的。
   再有,可能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传统建筑学教育的背景,但是在当今的情况下,数字技术很强力的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觉得这个背景会发生非常大的变革,革新的意义不亚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事件,所以工具性的改变一定会改变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只是设计的一个子级,这个子级无法逃脱一定会加入洪流当中。加入这样一个创造和研讨的过程中,使这个盛宴达到更高的高峰,至于达到什么样的状况,让我们拭目以待。


{{page}}


【徐卫国】:
   以上嘉宾从数字技术对诚实的影响,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影响,我们用的工具比如说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等,这些媒介,每天都要接触到数字技术材料可以加工,数字建筑用来做建筑,建筑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形状完全不一样,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是宇宙观,思想是大的宇宙,身体是小的宇宙,只有大宇宙跟小宇宙互相健康互动,才能连为一体,现代的建筑没有融入到系统当中,从中国人的自然观来看,建筑本身和宇宙的系统和人的身体系统来说,并没有融为一体。建筑和自然人接触过程中有一种隔阂,把人和自然隔开,他的形状、性能和自然的宇宙和宇宙的系统之间是隔离的,起到阻碍健康循环作用的。这是之前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并没有让建筑有效的参与到系统当中来,我想的并不是人类补想让建筑参与到系统当中来,而是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使得不能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设计有了技术以后,让建筑也融入到建筑健康循环系统中来,这个可能性已经有了。建筑应该基于人的要求、动态活动来进行设计,并且建筑能够动,直接给我们人们生活带来变化,这个时候建筑我相信一定不是现在的形态,一定是跟自然形态,像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像人的身体形态,自然应该是不规则的性质,融入到人、融入到自然、生活当中来,同时具有互动性,这里边就谈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就是互动建筑,他能够对自然反映、有响应,同时和人之间有一种互动,同人影响一种建筑,又从技术影响,这是建筑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影响到人的生活。
   
【张炳玲】:
   刚才徐老师说了一个非常中国人的观点,天人合一,西方的朋友们,如何理解建筑跟宇宙、跟人的关系。


【爱力纳】: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你怎样来制作作品,他是用电脑制作手画,对他来说数字只是一部分,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基本上每一个领域都有数字、科技。但我怎样使用这些科技,我们谈了数字材料,这些是很重要的话题,但对我们来说创新的概念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技术,还要知道怎么来运用他们,而且还有审美方面的问题。
   所以数控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的一个非常常见的模式。


【里奇】:
   他对融合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们讲数控技术、数字技术,我觉得帕特里克是很好的演讲者。可以让他来讲一讲。


【帕特里克】:
   我的想法是数字技术已经非常熟悉,还会继续进一步的更新,这样的一些工具和机遇帮助我们更好的来设计技术,不管他是一个新方法,给他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智能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更多的工程、智能方式来进行融合。但除了工具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模式,一个新的风格,利用数据,他的数字技术和数控技术,因为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激发社会潜力,这样有两种力量的结合,我们就可以,首先是可以寻找一些新的机遇,同时寻找一种新的风格、新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创造出很多新的作品、新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增加作品的复杂性,也可以改变他的顺序。这样可以进入更高的环境。
   现在我们对编程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对组织的结构和形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把他作为动态的模型,当然这是我最新的研究,所以我们进行的展示和设计,精度可以更上一层楼,模型方面也可以更加精密,精度的增加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方面进行这样的讨论,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建筑风格上一个创新的突破点。同时还可以讨论、研究更多更新的方法,所以方法和工具上来说,和风格上和工程精密性上,我们都可以进行突破,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为什么要看,有一个新的风格,因为这些新的规矩给我们带来新的元素、新的认识,新的价值。比如说什么样的价值更重要,比如说复杂性、密度等等,这些都变的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更注重不同元素之间的连续性,所以说怎样能够把不同的元素和结构结合起来,我们现在是在一个新的阶段,静态上的价值也非常的重要,这也是我们新的风格的元素,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数字科技的能力和他的潜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
   所以我们要探索这样一种新的风格,运用数控技术、数字技术,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但我们还是会有一定的阻碍,是没有办法避免。因为我们将会有手绘图纸,还会有他一定的价值,因为他的历史也很长。当然这会用掉更多的人力,所以怎样能够将这种风格,或许在实际上不是很可操作,但是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阻碍,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page}}


【徐卫国】:
   帕特里克说的是数字技术对建筑的关系的理解。生活本身就很复杂,建筑应该满足人的需求、满足生活的要求,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建筑的本质就应该满足生活的要求,解决和环境的关系。今天和过去相比,当今时代和过去相比,今天的生活内容、今天的生活复杂性要比以前高的多,这种复杂性其实是人的要求,是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用过去传统的方法其实解决不了,或者不能更高程度的满足对复杂度的要求,人可能有多方面,而且是不断变化的要求,这种要求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确实无法做到,无法实现能够满足人的要求,但是数字技术现在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种形式本身不规则性,或者说形成了这么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他是基于人的生活复杂性的要求,或者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更纵深的发展比以前更具有文化性、多样性。形式的风格还是建筑设计的结构,确确实实是反映了当今社会、当今生活的一个要求,所以他是必然的。
   我非常同意帕特里克的观点,但建筑很多领域不同意帕特里克的观点,因为很容易现在我们谈到现代主义风格那样,我想爱力纳你应该非常不同意帕特里克的观点。


【爱力纳】:
   我们说风格这个词其实挺难定义,因为当中有很多不同的元素融合,我们有很多哲学角度的探讨,有伦理角度的探讨。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因为建筑会融合文化的元素,建筑他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有不同的角度。


【汤姆】:
   刚才我们的讨论当中也提到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他是怎样影响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建筑和自然当中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中他的复杂性,我们每一届所使用的工具等等,我们刚才说的也提到了现代主义这个概念,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定义这个词,因为在这一个年代,我们有不同的风格,是什么促使了现代主义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我们这种固有的方式是怎样向新的方式发展,这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技术他与自然之间也有一种特殊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把技术看成现代主义发展的外在表现,比如说我们有新的技术发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我们看到这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融合当中,文化在技术这种融合当中,比如说文化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在技术层面上我们有不同文化的融合,这当中就有很多不同的风格,人们就会把这样的一种建筑的发展更多的看成是一种生态自然而不是最终方式的目的。


【里奇】:
   在我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有帕特里克的加入总是非常好,每次拜读他的建筑都非常的震惊,他的作品我们也是非常的赞赏,最开始我们涉及到数据设计的时候,当时和我的主管在讨论,你在翻译这些建筑类作品的时候,采取怎样的翻译风格,因为在翻译当中总是有一些东西被改变,翻译的时候,你要不断的修改,在这过程当中,并不是说我们刻意的要改变一些东西,比如说你在编程的时候,你输入不同的脚本,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在应用这些理念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处理设计、编程当中,很少有这种很直观的结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这种变化改变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能用电脑做的事情用人工也是可以完成的。


【帕特里克】:
   我认为电脑和人工相比有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说到这些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都是想要了解到他未来的趋势,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圆形设计,新古典主义的设计,我们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风格,有很大的一部分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说个特风格、巴罗克等等,当中也会涉及一些过渡式的风格。
   除了传统的方式之外,我们也考虑到其他的,我们要考虑到创新,要考虑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主义他所代表的价值,唯一最好的一个潜入点方式就是从风格入手,对普通大众来说都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些风格,他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他也会带来一些激进的思想价值观,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广泛采用的思维方式。甚至这种切入的方式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以前是用一些机械模型来做设计,从一些圆形入手,然后做一些改变。
   我认为这种采用一种固定的范式是可以推广的,现在我们说的这种方式,从我们身边的一些视角出发,做一些本地化的处理,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文化。我认为这样一种文化可能不是。比如说软件行业他的发展,他在硅谷获得很好的发展,但同时在其他的世界各地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相关的行业也是这样,他们都是在世界各地发展的很好。
   这当中涉及到要做本地化的处理,对于特有的情况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没有一种说统一的,代表的一种建筑文化的形态。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要重申,我们要考虑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的一点。因为我们现在面对来自不同环境的调整,我们要应对这些挑战,因此在这当中文化的敏感性是必不可少,从这个方面入手,我们才能有一些更好的应对挑战的方式。
   当然其他的方面也非常重要,比如说从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渠道入手,但是我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文化这个因素是最关键的,建筑设计本身可以把观众融合进去。我们把其他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之后,必须确定这一点。要把这一些全都融合到主流建筑当中来,我认为这是一种需要灌输的理念,就是在数字渗透当中,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中国在未来肯定也会见到很多在这方面的发展,会有很多的应付以及不同风格的涌现,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理念,新的文明的涌现就像文艺复兴一样,就像一种新的现象。


{{page}}


【爱力纳】:
   现代主义和现在有一个主要的区别,现代主义,带来的影响是不是一样的,有一些带来的影响没有这么具体,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才能看出,巴罗克建筑有什么样的影响,巴罗克风格的城市,城市规划,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就是他的建设能力方面也更上了一层楼,但城市也扩展了,因为这种添加性的建筑,之前是之前的风格,所有的方面成了我们的影响,所有的都是一致的,所有的都是排他性的。所有的领域都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对技术产品其实也受到的影响。在工业设计各个方面,产品设计、纺织品等等,其实他是全面的一个影响,这样的风格影响非常全面。
   
【帕特里克】:
   而且他也是一个全球交流的界面,所以说这样一种全面的影响,是每一个风格都有的。
   当然很多领域都受到了影响,很多设计师都受到了影响。也不是所有的风格都变的一致。


   我想说的是,确实是,他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同时在各个地方带来的是不同的一种反映,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不是说不同的地方带来都是一样的影响。


【王韬《住区杂志》】:
   非常有意思听帕克里克讲,民主主义已经消解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运算途径。我在想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iPhone已经出5S、5C,数码时代带给我们的特点一些东西都是速行,很快就要换新的,对新鲜感的追求是一个很大的特征,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立在那儿几十年、上百年我们都不会动他,这跟我们速求的时代,追求新鲜感的时代一个反差很大的特点。我想知道各位对这个现象有一个什么态度,有一天我们建筑业会变成速行的,立面随时变还是说建筑师不会受这个潮流的影响,我想听听大家的观点。


【袁烽】:
   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下我们需要很鲜明的观点来引领时代的方向,有人站在前沿来推动他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对一些,他是不是作为方式来出现还是哲学层面提到的哲学思想,世界到底是一,是会归一还是会归为一种多样性,是否可以用一种很绝对哲学或者说绝对的范式来解释。
   刚才说到了地方主义和现实周围的建筑,包括材料,我这一段时间帮帕特里克加工一个模型,加工过程我在想很多问题,帕特里克做的一个产品跟传统材料有很大的分别,把地方性的成绩归纳为国际化的风格、极致的风格。这个时代已经用很强势的方式进行隔离,虽然推向了未来性,同时非常强有力的隔绝了他跟原来的记忆和地方文化的联系。
   我很同意这种参数化主意所带来的可能性或者说他会带来世界归一的可能性,但他是不是唯一的可能性。他是否能够在把很多的社会系统整合的同时,不仅仅在形式上那么有诉求,而会真实的内容上有更多的随意性和可能性。其实在这种哲学思想下的产生,包括学生层面,很容易会把形式放在第一面,认为这样的形式才是,而因为这个会或略掉很多。是否会跟传统的材料和刚才这位建筑师提的,是不是跟已有的建筑之间,可以不用规程,扒一层皮的方式来产生新的联系,而是不是在内容层面,包括社会新的组织架构层面或者人很建筑交流的层面会有更深层次。是不是可以从更高性能的层面来阐述这样一层关系。
   在学习和使用帕特里克思想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例文,您在中国做的一些事情,包括上海也有很多的讨论,上海虹桥的项目,在上海的规划界我见了市里面的领导和规划的专家,大家都有很激烈的讨论,当然我在很多讨论立场上是站在帕特里克这边。到底他跟上海文化的衔接性在哪里,或者说便利未来数字时代下的东西是否应该翻译成一种形式,或者说可以在无形中建设未来社会组织方式的自组织方式的过程。我认为参数主义是之后会变的一种方向,是全球化和本地化之间的讨论也非常激烈。我认为材料主义也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数字参数主义,他这样的方法给建筑带来一种新的理念,他是一种复杂世界理念的简化,尤其是形式上来讲,有没有可能在高性能的未来他有不同的方面,是不是会包括历史、包括过去,这是不是我们未来唯一的一种表现方式。


【帕特里克】:
   我认为我要回答的有几个分娩,当然现在有新的形式主意,但是只能占到我们现在讨论问题的一半,当然还有其他社会方面,这样的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不断的测试我们建设方面的能力,和我们社会的潜能,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交流,这是一种互动,现在的社会,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说是闭观,与其他的社会元素隔离开,在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的。所以城市将会越来越大,成为越来越大的大多数,这是一个趋势。比如说手机,他可以不光连接与自己制成一个单元,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界面,与不同的城市元素进行连接。比如说每一个大楼都可以成为一个互动的终端,可以看到建筑的一些情况,当然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折算的数据工具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一种互动,本地特点、本地生态和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微妙的不同。文化不光是地方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股市,他们都有不同的文化的元素,这样的特点都会需要新的一些解决的方式,所以我认为未来城市的一个趋势,肯定是更大的矩形都市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怎样完全的实现潜能,如果大家来到伦敦,你会看到伦敦的这些城市,并不是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要会聚到这里,也不是说所有的北欧人都要到斯特哥尔摩,所以这样不同的新一代手机、工具,和网络都需要我们考虑。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文化的遗产、我们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保留的。一些历史遗迹,这是把我们过去社会变革、比如说科学社会等方面所有的发展演变联系起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种历史的视角、发展的视角。有了这样的视角,可以展望未来,通过历史上建筑的一些演变,他的不同形式,不同的时代发展,技术的变迁,通过了解这一些来预见未来。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视角要基于一些当地自己的条件,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来更多的了解这样一种视角、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他的整个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深了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这个地方在文化上他的身份是什么,现在我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材料、工程、技术等等,很多的限制都被脱破了。并不是说我们要恢复一些古典的定义,当然也有人在做这方面的讨论。我认为我们需要了解这一些历史严格,我们有必要做一些历史了解,但也有必要着眼于近代当下的建筑发展,而我不赞成的一种想法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建筑抽象化,这样的一种想法一定要把他做成奇幻的、扭曲的一种表面的现象,我认为我不太喜欢那样的概念,我认为,我们所谓的参数化主义,必须是首先要结合城市本身的特性,创造出这些建筑属于自己的身份,因为你要在一个地方,要有有序的建筑、身份,必须要考虑这些过去、现在的这些不同元素。必须要有他自己的身份,要有一种认同感。当然我们现在注意还是有他的存在的意义、生存之地,比如说一些历史性的建筑。但我们现在又有一些新的思潮涌现,他们创造出了其他不同概念的一些新的建筑、新的作品。比如说在新加坡、伊斯坦布尔,你可以看到这些新的思想,他的一种呈现。


【张炳玲】:
   今天的讨论很精彩,但时间又很短,一个半小时我自己觉得,过了2012年世界末日开始,很多地方推倒重来,对建筑里边的很多思考,他对大自然的关系、对人的关系,对你自己个性化的风格还是怎么面对大众,我们是一个起步,里边有很多实验性、有很多的讨论,有赞成或者不赞成但这不重要,这是过程,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为整个时代。刚才用了很多词,现代主义,巴罗克时代等等,在新的年代开始的时候,那些主义因为加了很多的第一在里边,可能我们用的很多词可能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里边重新思考,用另外一套语言来形容我们今天的建筑跟我们的关系。今天特别的精彩,希望大家给予最大的掌声于台上每一位嘉宾。

来源:筑龙网

“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览新闻发布会正在举办-筑龙建筑设计

筑龙建筑设计

20万粉丝共同关注,建筑师的网上家园,追踪全球最新行业资讯、享受业内海量项目案例、分享设计大师经典作品。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筑龙建筑设计zhulongjz,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每日为您推荐建筑行业最新、最热、最好玩的资讯!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redest

中国  | 建筑设计

11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5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