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 建筑文化传承创新与新型城镇化

发表于2014-09-24     2610人浏览     4人跟帖     总热度:120  

摘要:2014年9月20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华建筑文化传承创新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等著名建筑师,和多位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时间:2014年9月20日上午地点:国谊宾馆贵宾楼二层谊和厅      

主持人:王树平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建筑设计发展创新,在这成果丰硕的金秋,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华建筑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领导和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是中设协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至2020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传统建筑专业组织。在大会各项程序进行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 叶如棠同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原司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王素卿同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张锦秋女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马国馨同志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杨鸿勋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副主任 邱跃同志
  住房合成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调研员 苗喜梅同志
  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蔡镇钰先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单德启先生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组组长 马炳坚先生     今天我们还邀请了全国20多家权威媒体,他们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中国建设报等,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大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规划设计、文物修缮、施工监理、教育科研、材料生产、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等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下面先进行大会的第一项,宣读《关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传统建筑分会的决议》。 
  宣读《关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传统建筑分会的决议》
  《关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传统建筑分会的决议》
  2014年3月4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五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通过。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引导传承中华建筑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推动文物保护领域勘察设计单位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配合文物部门做好文物建筑保护的勘察和设计工作,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五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同意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
  传统建筑分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加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交流,组织编写《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大典》,配合文物部门做好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勘察设计工作。
  2,与相关建筑院校协调,培养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工程建设人才。
  3,与建材部门合作,做好传统建筑材料生产的恢复、研制和开发。
  4,开展中国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优秀建筑作品设计大赛,联合媒体开展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由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组负责人贺飞作《关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贺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我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组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分会筹备工作情况,请审议。
  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构想原于党的十七八、十八大以来关于弘扬东方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精神和业内广大从业人员对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强烈诉求,长期从事传统建筑研究设计和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根据我国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从业人员的要求,于2014年1月6日正式向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提出成立传统建筑分会的神经报告。2014年3月4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五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决议,并委托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负责具体储备事务。于5月下旬正式启动发布分会会员工作。
  北京市古建所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传统建筑分会筹备组,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积极联络,现已收到94份会员单位和183份个人会员的入会申请,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原则和基本条件。单位会员主要由从事传统建筑和文物保护修缮设计的单位、建筑大专院校组成,并根据工作内容,发展了部分施工企业、材料厂家、文化旅游地产开发单位和建筑图书出版机构、建筑科技期刊,发展的原则和条件是:1,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热爱传统建筑工作。2,具有国家颁发的建筑、设计、施工、开发等方面的一项或多项资质。3,具有丰富的传统建筑传承创新实践经验与业绩。4,在本地区、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5,个人会员、理事、常务理事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
  二,单位会员与个人会员发展情况。1,单位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覆盖了华南、西南、华中等各地域和文化圈。2,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以业内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4,体现了年富力强,懂技术,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其中既有企事业管理负责人,又有从事长期从事设计的学者。
  三,关于组成建议。1,第一届理事会由74家单位组成,候选名单见附件。2,常务理事会候选名单是依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工作条例审议稿第五章第15条,分会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人数原则上为理事人数的1/3的规定,推选出31家常务理事单位候选名单。
  1,传统建筑分会特邀请张锦秋院士出任名誉会长。2,会长、副会长推荐人选,为了保证分会健康持续发展,考虑各专业和各地域文化的平衡和代表性,经过充分酝酿和沟通,推荐名单如下:
会长: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所长
副会长:范霄鹏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单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纯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沈迪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沈再生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黄滋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肖伟中信建筑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路德民北京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郝莹《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社长,周钦炜华鼎正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井洪涛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宝曲阜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中义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贺飞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所长。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筹备工作自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中旬,历时三个多月,并于7月29日在北京市古建所召开了成立大会筹备工作会议。分会成立筹备工作得到了锦秋理事长、马国馨院士等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指导,筹备工作和得到了行业协会发展部等多个部门和副会长单位与会代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筹备工作报告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三项,有请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社长、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副会长候选人郝莹作《关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工作条例的报告》。

【郝莹】:尊敬的理事长、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受分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工作条例的起草情况,并就条例主要内容做简要说明。
  条例是在分会筹委会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章程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分支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并参考兄弟分会的工作条例,结合本会具体情况制定的。经报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则同意后,提请传统建筑分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一,条例的基本架构。条例共六章,第一章总则,规定了分会的成员构成与分会的性质、任务、宗旨和活动依据。第二章任务,主要任务列举了九条,充分体现了分会的职能作用。第三章会员,规定了会员的条件,入会程序,会员权利和义务。第四章组织机构,规定了分会组织机构的构成、职责范围、选举、罢免等事项,以及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顾问的职责。第五章经费,规定了经费来源与管理办法。第六章附则。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条例共六章30条,各章内容与要求是明确的。下面重点对第一章总则和第二任任务的相关内容做以说明。
  第一章总则,共三条。
  第一条,规定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同上级协会的隶属关系,分会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分支机构,规定了分会是由从事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文物修缮、施工、监理、教育、科研、材料生产、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等企事业单位、组织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分会性质与成员构成的合法性。
  第二条阐明了条例的制定依据与目的要求,强调分会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分会职能作用。
  第三条阐明了分会行为准则与活动宗旨,强调分会的管理与运作要遵纪守法,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为行业和会员服务,充分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分会在政府与会员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传统建筑行业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
  第二章任务。从九个方面对分会职能配置和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
  一是从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分会任务,重点在配合上级协会工作,了解行业动态,组织活动开展,提出政策建议,引领行业发展,维护合法权益。
  二是充分发挥评优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效益,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对分会工作要求与运作手段做了规定。
  三是配合文物管理部门搞好文物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四是会同大专院校搞好在校学生传统建筑文化教育,配合相关机构做好在职建筑师传统建筑知识再教育。
  五是做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咨询,引领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规模化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六是组织开展信息交流,出版物出版发行和网站建设,加强对外宣传。
  七是指导和推进传统建材的恢复生产,新型传统建筑材料的研发工作。
  八是联合相关媒体搞好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九是承办政府部门委托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交办的任务。
  此外,起草本行业规章,建立健全行业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机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我着重就条例起草工作中的重点部分做了说明,条例也不尽完善,希望与会同志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补充,使之臻于完善切实可行。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储备组负责人贺飞和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社长、中国设协郝莹分别做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储备工作报告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工作条例,现在我们就以上两个报告进行表决。同意的请举手!手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全票通过!大家鼓掌!
  现在进行大会第四项,宣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候选名单。
  详细内容在资料中印发,不一一宣读,现在进行表决。对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同意的请举手!手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全票通过,大家鼓掌!
  现在进行大会第五项,宣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名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候选名单》
  详细内容在印发资料当中,不一一宣读,现在进行表决,同意的请举手!手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全体通过,大家鼓掌!
  刚才通过了三项议程,对我们的工作条例、报告以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的决定。现在我们进行大会第六项,有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叶如棠名誉理事长、王素卿理事长,向传统建筑分会授牌!请马炳坚会长接牌,大家鼓掌!
  感谢叶如棠名誉理事长、王素卿理事长!

【主持人】:下面进行大会下半场议程,首先有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做就职演说。大家欢迎!

【马炳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好!在部领导上级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业内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今天正式成立了!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的一件大喜事,是广大从业人员的一件大喜事,从今天开始,我们从事祖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广大同仁有了一个平台,在部领导上级领导的的支持下,我们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在城乡建设领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中华建筑文化也同样传承了五千年。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只是结束了皇家系统的宫殿、禅庙、原有陵寝的历史,并没有结束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不但没有终止,而且仍然在传承、在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经历了一些曲折,延缓了发展速度。在紧百年的发展中,中国的建筑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从而使中国的建筑传统迅速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为它的持续发展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同时,我们也看到,建国以来在我国的城乡建设中,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在建筑总量中占的比例是很小很小的,尤其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以后,许多人不加分析的照搬照抄外国建筑,把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抛在了脑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筑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使得各地区具有民族风貌的建筑迅速消失,带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党和国家领导及时发现了这种问题,早在2007年10月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写进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重要条文。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经历了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却向建设缺乏特色,正是这诸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规划在深刻剖析了我国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之后,指明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明确要求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在新城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的城市人文自然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通过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不仅为我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城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在继续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在这个大好形势下成立,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是非常必要的、非常及时的、非常合乎时宜的!
  我们分会的宗旨是传承中华建筑文化,推动建筑设计发展创新,凡是符合这个宗旨要求的,我们都要努力去做。在当前我们希望从以下十个方面着手开展分会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中国传统建筑行业特点及政策法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交流,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自律管理,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传统建筑行业过去是个被人忽视的行业,尽管它隶属于建筑业,但是有它特殊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规律,好比虽然是同处医药卫生行业,但是中医和西医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特殊内容、特殊的理论与实践,都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对传统建筑行业的诉求也需要向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反映。在当前不管是传统建筑设计还是新建筑方面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是分会面临的问题。
  第二,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及勘察设计规律的保护和探索,做好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注重在旧镇保护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第三,开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研究,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做好优秀建筑的评选,发挥评选评优的引领作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原则和文化传承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了对当地特色建筑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设计导则,引导本地区建筑设计向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方向发展,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也很有创造性。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优秀建筑的作品评选,并使之常态化。在评优的同时,我们还要开展积极的、活跃的建筑评论,通过评论、点评,推出优秀作品,遏制伪劣作品,引导文化传承工作,顺利健康的向前发展。
  第四,与相关建设院校进行协调,条例充实建筑学专业教育内容,培养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工程建设人才,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人才是关键,我国近几十年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与相关人才匮乏有直接关系,要使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特色,搞好文化传承,必须加强大学教育,使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就学习和了解有关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一点建筑史,在这方面我们传统建筑分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传统建筑知识再教育,从业人员再教育是建筑设计行业队伍素质建设一个重要工作,目前,从业人员再教育,一般是指现代建筑知识和相关的规范条文,极少涉及建筑传统方面的内容,随着文化传承在设计领域的落实,传统建筑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提到了日程,在这方面我们分会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六,开展相关的策划、规划和设计咨询,引导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规模化的建设项目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地产、旅游地产方兴未艾和大发展之势,打造古城古村落的项目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些项目由于前期缺乏论证,立意有失偏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分会去发挥作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的策划、咨询,包括对规划方案的论证把关,这是我们传统建筑分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第七,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民族建筑丛书,近百年来我国传统建筑没有消亡,一直在传承、在发展,从上世纪初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尤其建国以后的60多年中,出现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与现代功能、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相结合,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我们分会也承担起对他们的宣传工作,抽调力量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民族建筑,为大专院校、设计单位提供学习和可供参考的范例。根据当代中国民族建筑的建设情况,每两年左右可以出一本,并且作为分会常态化工作。
  第八,组织编写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大典,编写大典的想法在2012年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很多专家同行的支持,这是一项保留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工作,把各个文化圈的传统建筑、地方民居、建筑特点、文化内涵、构造技术、施工工艺以及传承发展,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财富,也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完善地方建筑文化提供实物和理论依据,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立项,花五到十年左右时间来完成。
  第九,与建材部门合作,做好已经失传的传统建筑材料恢复生产,同时做好适合中而新、新而中的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在建材生产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文物古建筑的修复,由于某些传统材料和工艺的失传,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当中的原材料并没有得到落实,用于中而新、新而中的建筑材料,更是摆在建材行业和设计人员面前的新问题,近些年,用现代材料仿制传统门窗方面,某些厂家已经研制出一些新产品,并且已经推广应用。总之在建材生产方面我们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第十,联合相关媒体开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所说的宣传首先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其中有关文化的传承,让广大民众及各级领导了解和熟知相关内容,并且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内涵进行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这些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这些宣传应当结合科普教育一同进行,应该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内容还可以写进中小学课本当中。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早在50多年前我国建筑业先哲梁思成先生,就已经提出中国建筑要走中而新的道路,就是中国建筑沿着几千年发展的文脉继续往前发展,就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要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文化传承方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部领导和上级协会领导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精神,为中华建筑文化的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感谢马会长的就职演说。下面进行第二项,有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王素卿理事长致辞,大家欢迎!
【王素卿】:尊敬的各位院士、大师,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非常高兴。在这个收获的九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如期成立,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对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和分会首届理事会的产生表示祝贺!向在座的各位一直以来为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传统建筑分会是根据今年3月协会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的批准,按照协会有关章程的要求,在做了充分筹备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刚才贺飞同志代表传统建筑分会的筹备组对分会筹备情况做了汇报,郝莹同志代表分会筹备组对分会的工作条例做了说明,同时也选举产生了分会的第一届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分会的工作思路。当选的马炳坚会长代表首届理事会做了发言,谈了今后的工作和设想,我想这些想法都非常好。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必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难得有机会与大家相聚,借此我也想就为什么要成立传统建筑分会谈一些想法,并对分会今后的工作提点希望和大家交流。
  首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成立传统建筑分会。因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是一个覆盖全国各行业工程设计的企业的社团组织,目前我们协会由下属19个分会和工作委员会组成,其中与建筑设计有关的就有三个分会,一个是建筑设计分会,一个是民营设计分会,一个是高校勘察设计分会,还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分会,比如园林建筑学会、智能工程学会,这些分会业务也是相分相连的,但是各自又有各自的特色,在中设协的平台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经常务理事会批准,今天增加了传统建筑分会,之所以增加这一分会,主要是由传统建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特别是在现阶段,发挥好这支专业队伍的力量和作用,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意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把文化内涵外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我认为传统建筑中的“传统”一词可以理解为文化传统,进而显示出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之间存在的这种辩证关系,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而传统建筑又从一定的角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形态,这种关系表现为传统建筑对某段历史或者某段民族文化的反映,对文化的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早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了,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传统建筑既然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就更加凸显出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化村落的保护,如此详细的要求,充分证明了政府有关部门充分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决定。设计要坚持传统文化的理念,都表明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勘察设计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13年全行业企业总数达到1.9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44万人,总营业收入突破了两万亿,利润总额达到1400亿。一个个数字展示出行业的实力在逐步壮大,而对于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传承传统建筑这个行业的软实力的追求,我们是否也同样怀有这样的热情呢?我想在座的各位大家都会感到有些遗憾,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千城一面的建筑形式,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每个城市的建筑类似,景观类似,城市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这反映了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不够,对其精准了解还不足,传统文化不只体现在形式上,更不是说那些生搬硬套,在现代建筑上加上一顶帽子、一组亭子的不伦不类的建筑,这绝不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是需要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来诠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成立传统建筑分会,加强传统建筑如何进行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引导,也是我们对于这份使命的珍视和责任所在。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到2020年指出,城镇化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传承文化彰显特色,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的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这些都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如何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需要我们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而对于处理好这个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更多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力作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离不开当时的生存土壤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面对今天高速的社会发展,传统建筑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对如何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然而传统建筑为我们国家发展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和民族的记忆,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明确建设指导思想,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新的建筑创意的产生,传统建筑文化的延伸及其区域特色和城市面貌的实现,都离不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的研究,要挖掘、整理、恢复、发展和传播,传承文化资源的精华,创造出更加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和时代需要的优秀作品。使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与现代建筑相互衬托,相互融合,相互借势,相互促进,这恰恰是传统建筑分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当前,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没有保护意识的大拆大建,特别是对近现代的建筑毫无保护,而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一些建筑或者民国时期的一些建筑,也是我国建筑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样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保护。因此传统建筑分会在这方面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在研究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对于建筑设计、建筑建造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应该我们学习和继承的重要内容,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当前工程建设质量隐患也是突出的一个问题,大桥还在建就塌了,楼歪歪、楼脆脆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都显示出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住建部最近专程部署了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行动。当然,这些问题不都是由设计环节导致的,但是这种形势提醒我们更要重视质量问题。前不久发生了云南鲁甸6.5级地震,当地的清真寺很安全,这座古寺历经多次地震,仍然完好无缺,这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优势,也反映出当时的设计者对质量的关注。我们除了要借鉴传统建筑的结构和特点,更要继承的是先人的严谨、尽责的作风,确保工程质量的负责精神,相信分会作为传统建筑领域的一支专业队伍,在研究、传承、创新中华建筑文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引领设计企业,提高设计水平,为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对附近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作为全国性勘察咨询行业群体,覆盖了工程勘察、建筑设计、工业工程设计、市政土木设计等21个行业领域,协会一贯坚持旅行的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能,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实施行业自律管理,发挥政府和会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的发展。本届理事会特别注重对行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推动和引导,先后组织召开了全行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大会、信息化交流大会和两届管理创新大会。今年12月份我们还要举办第二届全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并计划把科技和管理创新大会形成特色,定期总结,探讨行业在技术进步、转型发展方面的新的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措施,推动行业先前发展。同时还组织两次专项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主管部门的决策和会员企业提供了参考。
  传统建筑分会是我们协会的第20个分支机构成员,也是我们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分会遵照协会制定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范自身行为,工作中从大局、从行业出发,按照协会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工作。从成立时间来看,传统分会目前是最年轻的一支力量,而年轻同时也说明了朝气和活力,分会要按照章程要求,积极履行好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一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对如何做好传统建筑的保护,如何传承创新中华建筑文化,分会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建筑元素融合发展,突出传统建筑设计与营造技艺和创新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对传统建筑修复设计和保护企业改革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提出对策,促进其更好发展。
  二是希望搭建好信息交流平台,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专业领域经验层面的交流活动,使会员单位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的整体情况,沟通和探讨企业间的经验和做法,稍候的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次高峰论坛我们的院士、大师等业内专家和许多设计院的院长、高校的教授等代表,涉及到规划、施工环节的代表,大家可以从多领域、多角度探讨交流,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分会日后要多组织类似这样的活动,方便会员单位了解动态,互通有无。
  三是希望多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行业进步的重要基础,传统建筑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的人数、数量不算多,特别是设计人员,应该说只占勘察设计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小部分,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很欠缺的,建筑专业里就只有一个建筑历史,还很不完全,在大学的专业学科里我们也可以呼吁来培养传统建筑方面的人才,分会应该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努力,探索与相关院校合作,培养一批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人才。
  四是加强行业的自律和引导工作,因为我们协会作为一个自律组织,要在这方面发挥好的作用,分会要通过有关的评优和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活动,引导企业以落实国家政策为前提,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对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分会下工夫进行研究,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现在据说修复设计,过去是修旧如旧,而现在是能把明朝修成清朝的,清朝修成现代的,所以这方面需要我们下工夫进行研究,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行业诚信建设,营造良性的、有趣的行业市场能力,对于中华建筑文化的宣传分会要给予重视,做好这方面工作,强化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关注度,扩大协会和行业的影响力。
  此外,我还想从服务意识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对分会工作人员提一点希望。
  首先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在5月份召开的行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王副部长指出,希望我们行业协会成为行业的娘家人、代言人和领路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我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分会工作人员要树立主人公精神,坚持与会员单位交朋友的工作态度,把会员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细致周到的提供服务。同时我们工作人员要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形成合力,让分会的工作能力更上新台阶。
  第二点,在我们协会工作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我们总是在提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实际上我们现在处在创新的时代,我们工作方法和方式也要进行创新,工作中除了采用我们比较熟悉的上下层级的纵向联系方式外,还要尝试向横向联系联合,我认为传统建筑分会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现在和材料商、厂商、院校各个方面的结合,我们很提倡这种横向的联合,协会内部也有工程设计分会、工程建设分会、高校设计分会,他们都很有特点,希望加强联合,开展工作。
  各位代表,建筑在当今社会除了具有实用安全的一般功能外,还负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特别是传统建筑,它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的氛围,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创新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共谋发展,也相信传统建筑分会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认真履责,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预祝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素卿理事长的重要讲话,王素卿理事长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对中国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同时对为什么同意成立分会做了说明,最后对我们分会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传统建筑分会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领导下,团结全体会员,为中国传统建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page}}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三项,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筹备成立工作得到了张锦秋、马国馨、单德启、蔡镇钰、朱光亚等多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其中尤其是张锦秋院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行业的学术头人,在百忙中关心支持着分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让我们用热烈掌声再次感谢所有参会专家!  今天张锦秋院士集自己几十年从业经验、从业感悟、从业心得,为大会精心准备了“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专题演讲。张锦秋院士同时也是我们全国的建筑设计大师,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我们陕西省博物馆,曾经获得过国家级优秀设计金奖,希望各位代表在张院士的专题演讲中得到启迪。下面有请张锦秋院士做精彩演讲,大家欢迎!

【张锦秋】:尊敬的王素卿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很高兴我们在这儿共同祝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在全国上下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特别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传统建筑分会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正当其时。刚才王素卿理事长对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做了全面深刻、透彻、具体的赞许,并且提出了工作要求。我觉得我们应该会后很好的学习他的讲话,来指导我们新成立的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工作。
  回顾20世纪后半叶以来,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的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临着国际化和地域化的冲撞和融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与融合,我国建筑设计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没有被外来文化一网打尽。这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知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建筑要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就必须以中国精神为魂。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发明中,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华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长期生存实践中萌生、创造、发展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特性、与时而进的时代特征,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正因为我们是创造了灿烂文明,而又历经落后挨打,历经沧桑苦难的民族,所以我们特别渴望从传统走向未来,要在新时代再创辉光。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了传统建筑分会,为有志于弘扬中国建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士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平台,大家在这个行业组织当中,可以更好的交流、切磋、合作、实践,中国建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事业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仁人志士世世代代的进行下去,这才能保证中国建筑之树永远常青于世界建筑之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看到自己独特的优势,要坚信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不失落于西方的价值现象。中国人要有自信,中国建筑师要有自信,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被推选为传统建筑分会的名誉会长,非常惭愧,作为一名老建筑师,我愿意继续为中国传统建筑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感谢张锦秋院士精彩的演讲,我想通过聆听张院士的演讲,我们对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建筑文化的发展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提议我们再一次以热烈掌声感谢张锦秋院士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继续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国馨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马国馨】:谢谢大会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各位同行、各位老前辈、各位领导,今天非常荣幸参加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大会。
  第一,我们先向整个传统建筑分会的顺利成立,各级领导班子的选举,以及有关的条例、有关文件的通过表示祝贺,希望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能够对于我们传统建筑行业进一步弘扬发展、进一步在我们国家整个建筑事业的发展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二,我参加这个会很感动,我感到我们国家还是有这么多单位、这么多同志,有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志于在这方面进一步探讨,有这样多的学者、有这样多的专家、有这样多的建筑师工程师大家来从事这个工作,我相信传统建筑分会的工作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领导下,肯定能够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第三,我们这次会议无论是王素卿理事长还是马炳坚会长,都做了工作报告,对于我们传统建筑分会在整个大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展,都做了很重要的指示,我听了以后非常受启发。
  因为传统建筑是我们国家近百年以来大家经常讨论的课题,因为这近百年来西学东鉴,我们很多传统材料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现在全球化,有新的发展和新的需求,还有很多我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变化,在人们整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要求不断出现,这样对我们的工作也自然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我觉得也应该承认这一点。
  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来讲,在我们国家非常深得人心,传统文化还是深深印记在我们头脑当中。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文化,通过我们在座各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能够总结出更好的经验和理论。因为我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建筑,长期以来是口传心授,是长期依靠工匠的经验,没有很好的提炼和总结,我们的研究工作虽然前辈们做了一些,但是从整个看起来,现在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传统建筑分会特别提到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从刚才张院士的演讲当中也特别提到,从传统走向未来,我觉得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特别提到文化自觉,在1990年左右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我觉得实际上对于我们整个工作还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记得里边特别讲到,个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我们传统的研究还是很艰苦的任务,所以如何做到个美其美,把我们文化当中的精华总结需要,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和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
  另外,在费孝通先生讲文化自觉中特别讲到,很重要一点是要了解我们文化的来龙去脉,并且能够把握我们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刚才张院士讲的要走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发展,还要有新的内涵、新的表现、新的手法、新的词汇、新的理论,这也是在我们在座的各位身上非常重要的任务。从我们建筑界来讲,应该说几代人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我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的前辈当中,我感觉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一个是我们北京院的张柏总建筑师,他在探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上,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和一些新型的建筑,和一些新的功能、新的要求、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来了以后,如何按照梁思成先生的理论,张柏先生做了很多努力。
  因为我住的离西客站比较近,我经常看北京西客站,按说西客站在上世纪末,在这样大的建筑群当中,而且是现代的交通建筑当中,如何很好的和传统建筑结合起来,能够体现又有传统的精神,又有现代的技术方面,我觉得还是做得相当好的。很多人对西客站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住的比较近,我经常看,无论从羊坊店路,还是莲花池公园,无论从哪里路过,我都看,我认为张柏总建筑师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在整个群体运用传统建筑,而且是和新型的交通建筑结合起来,还是有独特的心得。从这点来说,还是应该给予必要的评价。
  另一位建筑师是戴念慈戴先生,无论是北京饭店也好,还是其他的建筑也好,包括最近习近平去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大会堂,就是要把传统的思想、传统的理念和传统的手法,和现代理念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他也做了很多探讨,而且也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做法。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第一要传承,要弘扬,这是刚才几位领导和前辈都讲了。再就是要发展,要通过全球化,通过和其他文化的交流,通过和各个方面的沟通,我就想起天津大学王先生有一句话,叫做欧风汉古,东学西鉴,就是美美与共,就是大家把各自好的东西,能够很好的吸取,很好的交流,能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华文化就能够进一步弘扬光大。
  今天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还有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有很多建筑界的前辈,都要做非常重要的讲话,我想也通过论坛和学术讨论,能够把我们学术水平提到更高的水平。
  最后,祝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也祝在位各位身体健康,业务顺利,大家都能够接到更多活,打造出更多精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马国馨院士的精彩发言。刚才马院士在发言当中回顾了对我国建筑设计方面做出贡献的很多老专家和建筑设计大师,提到的张柏就是首批建筑设计大师,还有戴念慈也是我们的建筑设计大师。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希望我们中国传统建筑能够培养出自己的设计大师。我提议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马国馨院士的精彩演讲。
  今天上午按照会议议程已经圆满结束,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建筑设计发展创新。上午是两件事情,一个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再就是成立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在今天上午的会议上,马会长对会议的成立和就职发表了就职演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同志对分会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特别是我们两位院士,张锦秋院士、马国馨院士,做了精彩演讲,今天上午内容非常丰富。
  作为当前中央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传统建筑分会,应该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我想讲一下认识。推行新型城镇化,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刚才王素卿理事长讲话中提到,新型城镇化一定要避免以前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千城一面,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避免千村一面,如果我们大家注意关心当前的时事,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多次做出重要讲话,像去广东,提出了要进一步发展岭南文化。到湖北,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发展荆楚文化。我想中央领导对我们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所以我们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可以说是跟当前大形势相吻合。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来讲如何进一步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是意识上,中国建筑首先要有中国的精神,同时要有中华的文化,要有民族的氛围,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中国的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以前经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二,对人才的培养,现在确实在中国的院校里面,对专门传统建筑的培养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希望教育部门也好,院校也好,能够对中国传统建筑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第三,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各个企业、各个单位,包括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都要为中国的传统建筑多做一些贡献。
  第四,我们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支持,每两年我们协会组织一次全行业的优秀建筑评选,国家也是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国优秀设计评选,但是很可惜,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看到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品。所以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够给我们传统建筑设计有一席之地。
  今天上午的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在座的各位分会的会员能够为中国传统建筑多做一些贡献。说句实在话,传统建筑的发展首先要靠各级政府领导,中央领导同志为什么要提出岭南文化、荆楚文化,实际上就是对某些地方主观领导搞的千村一面的批评,希望你们当地的新城镇建设体现出民族风格、体现出传统,这是一方面。希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今天分会所有的成员,我们从事于传统建筑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企业,能够多做贡献。我们希望中国的传统建筑能够在中央领导下,逐步的走向繁荣。希望今后以传统建筑分会为平台,我们分会能够组织团结全国的会员单位,我们分会会员应该逐步扩大,凡是有志于为中国传统建筑做出贡献的单位,都要吸收进来,为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大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有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单德启教授演讲。     

【单德启】:尊敬的张部长、马部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是第一个演讲,有点诚惶诚恐,但是抛砖引玉。我发言的题目就是从建筑实践中感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早在70多年前,中国建筑的先驱者,我们的老师林徽因先生,当时在中国营造学社调研古建筑,她就有一段高瞻远瞩的话。这句话是:“中国架构制即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是需要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用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的可能,便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建筑产生。”
  这是林先生在70多年前讲的一段话。我们对林徽因先生这段话的解读是这样的:它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文化自信”,因为她说中国架构制即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这句话就强调的很明白。它又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文化自觉”。林徽因先生说将来是需要变更建筑材料,因为中国建筑大家知道,传统的建筑很多都是土木,过去我们叫土木系,我们是农业社会,过去的民居也好,包括我们的工业建筑也好。所以说将来是需要变更建筑材料的,但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用过激变动。
  这是我们对建筑文化的自觉,面向未来它要变,它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自强。看林先生的最后一句话,“而同时因材料的可能,便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建筑产生。”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我最早思考是反复看林先生这段话。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几代师生结合教学和科研,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调查学习中,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发展的项目实践中,在地区建筑创作、古城保护和城乡建设中,不断在实践着领悟林徽因先生这一闪闪发光的思想。
  下面就以若干的实例,包括同门业已毕业的校友主创的实例,汇报如下。我记得老师汪先生说过建筑归根到底是要设计,是要盖出房子来,你可以在你们的流派里说来说去,但是归根到底也是要盖出房子来,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一、黄山风景区《云谷山庄》这是1982—1984年,已建成,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黄山云谷山庄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代化旅游宾馆,它位于海拔380多米的黄山云谷寺景区,云谷山庄的风景园林规划布局,徽州民居的建筑风貌,开徽派建筑突破和地区建筑创新之先。为什么?记得当时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到了黄山,讲了一段话,一定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后来我记得,邓小平去世的时候,中央台老在播黄山的迎客松,当时我就感觉到黄山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做的第一个建筑,第一栋,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的,我是跟着汪老师一块去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当时在黄山已经出现了大片玻璃那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云谷山庄它的影响绝不只是一段时期。     这就是黄山玉屏楼,是我们做的,迎客松有解放军武警站岗。
  这是云谷山庄建成后的鸟瞰。这些树都是原来就有的。
  这是中心庭院,为什么叫中心庭院,这栋建筑它是一个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小溪,高低不平。为什么做成这样子?就在路面之中126棵黄山树,一棵都不能砍,你说这个设计怎么做,结果自然而然形成了东区、中心区、南区、西区、北区。这是一个示意图,要画的话有好多层。这个地方非常有特色,我记得当时吴先生也给我出主意,说这个中心庭院你就保留它的延续,小溪,自然的那些东西做一些修整。
  二、广西融水干栏木楼寨扶贫改建
  1991—1992年,已建成共31户,平均每户150平方米。
  这个地方是广西贫困山区的特贫村,是一个苗寨。当年寨民就生活在破旧不堪的干栏木楼楼里,底层养猪堆放杂物,二层围着火塘,就地住人,这样一个生活的环境,整个楼里黑黢黢的。当初我们改进的时候,记得有一个老师他说,听说你要改干栏木楼寨,你怎么胆子这么大,后来请他去参观,看了以后,真的要改。而且当时火灾特别严重,我们去的是1991年左右,当时在火灾中死亡130多人,受伤的有1000多人。所以老百姓要求政府进行改建。整个模式是政府支持的,企业帮助,企业就是当地的水泥厂,乡民自建。我们不仅没有一分钱设计费,差旅费也是自己掏腰包的,当时有一点研究经费,带着刘紫光等几名学生。
  融水干栏木楼寨改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我们自我感觉是:虽然它谈不上是极满意的创举,至少我们是努力的,至少没有因循守旧,甚至束手无策。其次,在我们改建之前,当地的一些乡民们已自发的进行的木楼改洋楼。因为他们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只是当地人的改建缺乏专业的指导,也不可能有全村寨的规划。这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林徽因先生的论断,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并不是少数精英在拍脑袋,而是众多的草根、众多的老百姓他们在设计,他们在思考的东西。
  (图)这是改建以后。
  (图)这是改建之初,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改建的小模型,老百姓在数房子,他们是很实实在在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世世代代也没有住过这种房子。而且据说在我们改建之前,在苗寨还流传说这些人恐怕是来骗我们钱的,不相信我们有这么好心,后来真的相信了。
  我们把小学也改造了,当时贾东教授住在小学教室里,住在破楼里,晚上顶着蜡烛,小学生就在黑黢黢的教室里上课。
  (图)这是正在改建的干栏木楼。当时的造价是300块钱,但是当地的水泥厂拆下来的木头,运到上海、广州卖,都是打家具最好的木头。这样导出来一些,充作资金。老百姓出工,自己做水泥砖,水泥都用散装的,舍不得买袋装的,散装水泥便宜。这是我们改建成功,当地的老百姓自发的欢庆改建成功,乡民在跳“芒告舞”。老百姓非常高兴。
  三、绍兴《鲁迅故里》与《新未庄》
  1990—2002年,一期已建成。
  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历史过程的原真性与动态发展的整体性。因为当时在建筑界关于旧城保护,老街的更新改造争议很大,有一些就提出来一定要保留它的原真性,另外要保留它的整体性。我们在绍兴调研,就发现在绍兴的古城当中,甚至在有些街中,各个朝代都有它的遗址,它是动态发展的。绍兴最早有范蠡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就提出来保留它的原真性。每一个城市都是在发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封不动不可能,但是更不应该推倒重来,所以变整体面的保护为线和点的保护。因为原来绍兴都是乌篷船,直接通到自家,后来马路一修,汽车进去了,所以原封不动不可能了。
  这是绍兴鲁迅故里的效果图,最难的就是端口,端口出去是一个城市大道,走汽车的,尺度跟鲁迅故里是一样的。
  这是建成以后鲁迅故里鸟瞰。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恢复它的核心,另外就是乌篷船,因为这样的古城它的价值要通过旅游来体现。
  这是改建后的咸亨酒店。
  这是在绍兴古城附近的新未庄,是一个900多家老百姓的古城,不像我们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讲的不好听,现在好多社会主义新农村,还登在中央台的广告上,我就不讲哪个新农村,怎么能这样搞。
  四、芜湖《徽商博物馆》
  2005—2006年,已建成。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
  这个项目是传统的与现代地区建筑在一个建筑群体中的融合,体现着和而不同。这也是传统建筑异地重建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两栋不起眼的,在破落的山村搬迁过来的徽州民居,和中而新的现代博物馆共同构成了一处芜湖市中心新的标志性建筑。
  这是芜湖徽商博物馆总平面。下面这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干道,我们利用了一块搬迁的儿童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留下了一个小水池,是孩子们骑着大鸭子在里面玩水。利用这个做了一个水源,进去以后到了中心拐弯,中间两栋黑的就是徽州民居。大家可以看到徽派各种各样的木雕、砖雕。后面设计了一个主展大厅,还有临时展厅,这里是一个接待的小会所。
  这是建成以后的设计。
  我们叫做新而徽,现代化走的更远一点。
  五、湖北恩施大峡谷“游客接待中心
  2007年,已建成,包括附属办公建筑约6200平方米。
  恩施是鄂西山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干栏木楼是当地传统建筑模式。大峡谷的这一组建筑采用了就地取材的块石组成大片外墙墙面,既协调了山地环境,又造就了原生态的立面效果。它和屋顶的干栏木构大片玻璃共同构筑了耳目一新的地区特色。因为地形太复杂了,中间有一组石头怪怪的,公司的人要把它拆掉,我说留着,构成游客接待中心进入门厅以后自然形成的特色,从门厅到休息厅有一组这样的石头。
  这就是用块石做主要的墙体。
  六、汤口《黄山风景区行政中心》
  2006—2008年,已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
  它是图和底,形和势的对立统一。在相对狭窄地段营建大面积大体量既是徽而新又是新而徽的现代建筑,我们采用的规划设计策略是:图底置换和形,势协调。不突破传统徽派建筑的模式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曾将这一探索称之为传统建筑的基因保护。
  地方这么大,假如我们把建筑的顶、窗户都铺满了,在这里面是很难融得下的,很难受。用钢构做门廊,你到这里面来感觉到的是钢构的门廊这么一个小东西和场景来匹配。如果没有材料,钢构和大玻璃对建筑的突破,要想做出中国传统的特色体现出徽派的特色是很难的。
  七、桂林新区“一院两馆”
  2011—2013年,已建成。其中:桂林大剧院约3万平方米,桂林图书馆2万平方米,桂林博物馆6万平方米。
  这一组大型公共建筑,位于桂林市10多公里的桂林新区。一院两馆是新区的核心地段,与前方的大片湿地公园构成新区的文化带。这一项目最为突出的是它汲取了广西桂林苗寨和苗家干栏木楼的传统形态和建筑符号,如风雨桥,如干栏木楼,如鼓楼。关键是彻底改变了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了钢构,钢材加挂板。工地没有模板,而且施工速度非常之快,所以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上,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建筑模式做了成功的探索。
  这是风雨桥大型公共活动的礼宾台,前为活动广场,可以在场地上举行大型的活动,台阶是很自然的形成观众席。上面的风雨桥就可以作为嘉宾席,四个柱子是电梯上去。平常可以开放。
  (图)这是桂林博物馆效果图。
  八、丰乐湖规划和《德懋堂》旅游度假村
  2002年—,分阶段建成。
  儒、道互补,儒家主张性为伪而不能自美,即主张人工装饰。而道家确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美在自然。丰乐湖的山水环境和德懋堂的排派度假建筑相得益彰,体现了天工人巧,两臻其美。这里,齐具了传统建筑(即所谓中)传承与发展三部曲:德懋堂的三栋老宅是“传统中”/十八学士楼“中而新”/容成别邺是“新而中”。这三部曲备受到各地好评。据说是外国元首、中国领导人到过这儿,中国建筑还能这样。上面是十八学士楼,窗户很大,阳台做的很大。
  这就是“容成别邺”,入口处门廊的传统符号。
  九、钟祥市博物馆暨明代帝王博物馆
  2007—2010年设计,2012年建成。
  设计构思是古今之际,与传统对话。山水之间,与自然交流,博物馆分主馆与次馆,两馆之间为室外外展陈和公共空间,将现代的展示功能有意识的与民间文脉融为一体。表达了设计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
  这是主展馆续厅,在两个馆的中间的公共空间展示的是黑与白的视觉冲击力。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就是要捍卫中华民族的国家尊严。几年前,当大裤衩、小蛮腰喧嚣一时,欧陆风、XX园风靡全国时,我们的老师关肇邺教授就在清华建筑学院开讲了《建筑与国家尊严》,座无虚席。中国设计师要想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圆我们的中国梦,就必须在设计实践之中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每个设计师自己的尊严,当然也很难,有来自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干扰。但是没有每个人的尊严,何来国家的尊严。
  祝贺我们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相信它的应运而生正恰逢其时,相信在会长的带领下,协会一定会带领我们再造辉煌。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谢谢单先生。各位专家、学者都能体会到,咱们国家这几年的经济总量很大,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但是文化地位差的比较远,和经济地位相比。所以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对于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再次感谢单先生的精彩报告。
  下面有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朱光亚朱先生做历史文化主题的建筑设计讨论的演讲。

【朱光亚】:刚才听了单老师的报告,非常受激励。传统永远是现代时,不是过去时,从单老师放的幻灯片来看,我们就看到这个传统是在继续发展的。
  传统就像一条大河,它从喜马拉雅奔流向东,它也从三皇五帝一直流到今天,汇集了我们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在近代它又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觉得传统是非常复杂,也非常庞大的,在对传统问题上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正常的。我也不是不愿意去开展关于对传统的争论,我只想从一个角度切入,那就是关于在建筑设计的一个领域,涉及到历史文化主题的时候,这种建筑设计做设计,这个设计是怎么样一个思路,当然同样是千变万化的。
  我想通过这六个方面来谈谈建筑设计。
  第一,历史文化主题的建筑项目的社会需求及其特征。
  举几个例子,上面是黄鹤楼跟滕王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建的。下面这两个,左边是南京的阅江楼,右面是我自己做的在苏州阳澄湖里面的,岸上一个重元寺,湖里头有一个观音阁。当然还包括前人大量的作品,我觉得它应该有几方面的需求,首先今天城市被标志性,或者进一步说叫自明性的一种表达。就是我之所以是我,我要用什么来表达,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建筑。第二是旅游的亮点,这是要卖票增加收入,所以必须亮丽。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有些城市希望表现自己历史的辉煌,另外我们国家有名楼情结,我们国家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国人对历史有割不断的情怀。作为今天文化产业又经常提出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甚至文化本身就可以唱戏,这是我们国家从古到今重视文化人文素质的一种标志。
  它有这么几个特点,我这里放的几张照片都是过去的,在我们讲建筑历史的时候都讲过。从二、三十年代到解放,我们在传统建筑形式运用上,当然有几种模式,一种像南京博物院大殿,辽代的建筑,就是要表现辽代的古风。这是一种比较真实的再现了那种造型。第二种像当年的上海市政府,它已经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了,平面的空间基本上已经是现代了,但是给它戴一定帽子,不喜欢它的人就称它为叫穿西装戴瓜皮帽,喜欢它的人就说它是中西合璧。
  像上海的中国银行,像当年的国民党外交部中的一栋楼,这种形式在我们总结的模式当中,有人称带有装饰特点的传统主义。当然它们一个是被迫的,一个是主动的,多少多做了一些装饰,不再是大屋顶。
  今天已经非常不同了,解放以后老一代的建筑已经做了很多新的探讨,今天上午张院士和马院士都提到一些前辈,比如辽沈战役纪念馆,它已经不再用屋顶了,当然早几年,在曲阜宾舍上他考虑了那个环境,用了屋顶,也做的很好。比较戴念慈先生在五、六十年代做的中国美术馆,当时已经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了,已经是感觉到有非常多的创新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在继续前进,对传统的理解以及如何从传统中发掘出营养,重新表达出来,我们看到一个老建筑师的思考。今天马国兴同志还说到了张鑮的民族文化宫等等。
  这是莫国志先生做的一个南越王墓保护设施,也可以说是一个博物馆,虽然它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来说,比如关于温度的调控,还有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我们依然感受到老建筑师对于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怎么用传统的形式做了很多新的思考。这是已经到了90年代做的炎黄艺术馆,这是一批新的建筑师做的,他们更多的往前迈进了,用了表现更为古老文化的汉代特征的屋顶和其他的很现代的手法结合起来。
  为什么跟过去不同,不仅仅有建筑师的思考,同时也有新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就像刚才单老师说的,过去说的是中而新,今天是徽而新,徽不同于中,强调的是地域文化,要表达自己。第二,它有特定的地域的历史或者文化主题,或者特有的审美需求,这是跟过去的笼统的外交部大楼要的民族形式是不同的。第三,到了当代,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一件外衣,还包括里头的设施,里头的设施必须是非常现代的。还有第四点的不同,当代体制的特点,往往是地方的重点工程和献礼项目。
  在徐州做龟山汉墓的保护棚子,说几十万平方米我们都没有这么重视过,现在一千来平方米我们四套班子给你提意见,你还不接受。我说我非常愿意听你们的意见,但是要知道你说的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这个项目是由北京来批的,所以建议一起来研究。但是确实文化项目在地方政府业绩中非常重要,所以这样新的社会需求对我们的历史名城的设计就产生了一些新的要求。
  这有一种,这是张锦秋先生设计的,华清池里面的海棠汤的建筑。海棠汤是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洗澡的地方,经过考古挖掘挖出来了,要建保护设施。我觉得在这种古迹名胜区或者在某些历史文化名城,这种特有的环境,特有的主题,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喜闻乐见的传统建筑形式的认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用比较真实的传统,也完全是必要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
  90年代当时绍兴沈园的一期、二期工程完成以后,旁边有一个纺织厂准备拆了,让我画一个方案,做陆游纪念馆。一方面已经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外,二是它不属于文物保护自身,它属于纪念馆,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方案。这样的方案同样也是从传统汲取很多营养,比如从战国的铜亭当中来表达越文化的特征。我相信在建筑结构很快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是绍兴的同志说,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说一期、二期不是好好的吗,这么受欢迎,你为什么要改变,我们不是要这个东西。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建筑师他的审美定位跟普通的大量的干部群众审美定位是不一样的,而我们是要为他们服务,当然我可以说不仅仅为今天的他们,也为明天的他们服务,他们本身也会变化。但是回想一期、二期工程,因为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同样也挖出来一些遗址,当时几方面争的不可开交。一方面国家旅游局说我给你100多万,这是在80年代,你给我一堆碎砖烂瓦。另外他们又说每一块瓦片都是文物,你不要破坏它。
  当时我走了一条边缘的路线,最后让双方感到了满意。就是用一种传统的形式来保护起来文物的现场,当然它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环境,涉及到遗产保护。这个房子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要表达浙江的,而且是浙北的,体现了宋代特征的这么一些建筑。所以它的很多部分都来自于考古,比如说主体建筑,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在做考古探查的时候,挖出来一个脊首。你们如果看《清明上河图》有很多稍微有钱人家的房子就有这种脊首,我们觉得档次非常高,同样根据浙江的一些出土文物,判断在宋代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南方的屋角是起翘的,每一个细部都是这么钻研最后做出来的,也确实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但是我画蓝线的部分不是文物保护范围内,既然拒绝了那个方案,我只有延着原有的思路画出方案。所以我体会在这种环境中必须要更多的考虑历史文化的传统做法。
  影响历史文化主体建筑设计的空间形式有哪些因素?因为它并不是是必然的某一种结构,可能是多种结构的。有这么几种因素,一个是强势业主的追求和立意,就好像阅江楼一样,阅江楼当年朱元璋登上狮子山,把大臣召集起来,让每一个人写一个《阅江楼记》,当然最后选中了宋濂的那篇《阅江楼记》,因为宋濂的文章反映了朱元璋自己的一些思考,其实他并不赞成去修阅江楼,作为开国的君主他要求节俭,那么在宋濂的《阅江楼记》中反映了出来。但是他想不到在600年后,我们的南京市委市政府他们的立意和追求,我们要实现朱元璋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是一种强势业主的追求和立意。
  第二种是地域、场所和环境的制约。第三是历史文化主题本身必然会对我们的设计产生影响。第四是跟建筑师有关,建筑师对历史文化主题如何向空间设计及其意境转化的文化意识、审美把握和设计技能。最后一点是相关的物质条件。
  就像阅江楼一样,间隔五、六十米。
  这张照片是岭南美术馆,它也是莫国志先生做的,我觉得莫国志先生审美的把握非常有意思。头一点感觉,我说美术馆是一个现代的,但是确实有那么点岭南的味道。为什么,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莫国志先生做了调查研究,他有一种体会,就是岭南文化,特别是近代文化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和非常现代的西方的文化一种混杂,或者是一种融汇,因此他在设计的时候同样把这两种因素体现出来,他选择了新工业运动里面的手法。虽然是大量的铁饰,在近代的租界里面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么一种风格,确实带有近代的味道,同时也和地域文化相融合。所以我觉得莫国志先生对审美的把握就表达了出来,别人就表达不出来。岭南的建筑跟岭南的绘画能一样吗?我们说绘画非常的具像,建筑非常的抽象,当然莫国志先生表达了出来,而且大家觉得挺好。
  选址与位置、体量经营。
  我记得好像是1999年还是2000年的时候,听张锦秋先生的报告,院士在报告中提到很多领导要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是优秀的选址,第二是优秀的环境,第三优秀的设计。优秀的设计只有做到第三阶段你才能起作用,如果前两个阶段都一塌糊涂,你怎么能要求建筑师做出优秀的设计。他这个报告对我非常有启发。
  香港的凌霄阁,很不容易,那个地方高楼林立,最后选择在山脊线的最低处,对山的描述除了山之外,还有峰,还有岭,还有峦。什么叫岭?是山脊线的最低处,这个地方往往是交通要道,所以他选择了在岭的地方来做标志性建筑。跟选择在峰上相比,我觉得是仅次于峰。
  选址总结一下,山之上,水之滨,河湾之汭位,路之焦点,城市之视觉廊道,金角银边或适中的腹地要津—可以为城市天际线做贡献的地方环境。生态环境优美,人工环境简朴,周围建筑高度越低越好,视野开阔,交通便捷至少具有机动车的可达性。场地:不宜太小,地质条件允许,不要在断裂缝隙、滑坡、洪水淹没区上修建。还有选址你运气不好,像我就是运气不好,抓阄我从来不去,我知道我运气不好。经常感觉到张锦秋先生说的优秀的选址我拿不到,我拿到的都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把不利的选址废地变宝。最后一个就是防灾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申报审批的必要程序。
  举个例子。临沂的书圣阁,临沂是王羲之的故乡。市政府选择了滨河的河滨地带,这个地方视野开阔,但是很严重的问题它是洪水淹没区。虽然没准10年一遇、20年一遇才有那么一次但是它是淹没区。别的不说,要立项不是市政府能够批的,他要拿到水利委员会,更重要的河段要拿到长江委员会、治淮委员会的批准,所以这个地方批起来没个3年、5年不行,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选址不合适。最后反复磋商调整,把它的主体部分移到了洪水淹没区之外,放在了河堤上。同时那条河滨路弯了两个弯,这样才算解决了问题。
  这是兰州黄河第一楼,两个圈,红的圈是我认为最佳的选择,是在河道鼓出的部分,不仅仅利于防洪,更重要的是城市的道路在这个地方是绕着红圈圈转了一圈,因此它必然成为一个焦点,在这里建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就容易成功。但是这个标志性的位置他们已经决定了给一个200米高的双子楼,现代楼。他们给的选址是黄圈圈的部分,这个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至于说一定会被淹没,今天我们的河防设施还是有保证的,旁边正好有一条小溪流进去,把黄河的主流冲到一边去。我就建议如果能够改变你的位置,你才是真正的黄河第一楼。因为在黄圈圈里头你的背景是100米的高层,在100米的背景下,你建150米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但是你在红圈圈里建,只需要把双子楼顶部让给我就行了,当然种种原因最后他们没有同意。总而言之选址是一个问题。
  浙江上虞要修一个大舜庙,给的是一个开山的塘口,开采石头,炸石头炸出来的一个地方,而且他们下面已经建了公园,请了韩美林做了一个大象的雕塑。因为当年大舜耕地是用象来耕的,所以选址是不可变的。几经周折,我们最后用了一个凤凰展翅,总算把这个塘口对付过去了。
  他们请了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做的一个叫摩崖的东西。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先不说这是什么样,房子怎么往里摆,曲曲弯弯的,我们研究的范围就不是一个场地的问题,而是超出来的五公里以外整个的环境都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选择了两座山。我们用中国人传统的风水的概念,把它看作一个是龙山,一个是虎山。我们选择了一条中轴线,这个地方虽然很糟糕,但是站在这个地方往前面看的时候确实非常雄伟,我要把那个大山的形势要建起来。塘口主要是两个地方,这条轴线跟荡口的关系是一个对角,我们通过一个圆亭子来完成转折,同时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因为现在总的来说不允许建庙,但是这个地方老百姓几十年来都在闹一件事,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把上面的大舜庙给拆了,上面所有姓尧的人他们都说自己是大舜的后代,年年都要祭祖。首先拆庙不对,因为这是个历史,是个文物。但是今天政府既然要还这笔债,往哪儿建,政府希望一举数得,我建大舜庙,还你们的债,并且建的更好,而且给我城市增光。这个荡口原来在郊区,现在城市过来,它成了市区,变成的城市公园,所以我们做了调查研究,大舜庙有两种功能,一个功能是政府举行重要的公共活动,像祭炎帝、黄帝一样,祭大禹一样。这个地方除了尧姓还有几个姓,他们也在这个地方祭祖。
  这两组建筑他们的方向都不一样,这个总的来说是指向前方龙虎二山,这个地方我们利用环绕的一个山,这个地方开了一个口,通过这个口出去。并且特别结合地形来做院子,而且整个的环境都是曲线,我们用自然曲线来处理问题。
  (图)这是建好以后。轴线多少年的转折,这个位置和下面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同样利用的中国古代建筑群当中的一种手法,如果大家认真的读《建筑史》就会注意到,在曲阜孔庙,孔府里面不是一条轴线,如果你去孔家人,问你们70几代怎么建的一条弯的轴线,说那就对了北京紫禁城的轴线是直的,明代200多年,清朝不到300年,我们这个一折,略微有点弯,它就是始终不断,这是一种解释。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手法,这是一种轴线的微调,可以去应对这种复杂的环境,我们用了这种手法。
  再讲一个例子,池州三台山,他们在城里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三台山上面有一个电视塔,电视塔计划搬走,在这里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并且准备命名为三台阁。我们对这个地方做了分析,大致同意在这个地方建,因为别的地方都建不了,但是我们通过道路的分析,通过前进在道路上的人和车他的路线的分析,就建议这个三台阁的位置略微南移,选址是在这个地方,但是准确的位置还是要研究。最后经过高度分析,我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宜太高,因为它的东面那座山已经有了一座塔,按照中国青龙跟白虎的关系,就我个人来说我不信,但是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反正告诉你们,最后也没有再做下去。
  然后是谈关于高度的问题,我只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建杭州城隍阁的时候,城隍阁是杭州市做的一个决定,就是要在城隍山上建一座45米高的一座阁,叫城隍阁,然后进行设计竞赛,我们中标了。我们自己感觉到45米的高度对我来说是合适不合适呢,心中没底,虽然你做了决定,最后通过放气球验证,认为好像再低一点最好。所以最后我们做了42米。42米又做计算机模拟,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跟现在还不一样,没现在这么多的技术,模拟以后差不多,但是没想到后山上最后开了一条使得可以遮挡城隍阁的一些树没了,所以立刻高了起来。所以作为一个教训,一个要用精确的计算机模拟,第二要想到在施工以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从城隍阁以后我们对高度就做更多的讨论,设计当中有一种高度反推的办法。就是我在做设计之前我先确定高度应该多少,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天际线应该大概是什么样子。
  我们在做安徽采石矶三台阁的时候,80年代做的时候,我们设计的是18米,到了90年代的时候他们领导说高一点,我们心想这么大一座山,90几米的高山,我们一般分析笼统的说这个高度不超过山的1/3应该是稳妥的。所以我们就同意了,但是盖起以后我们就发现在某一个角度它太高了,这也是想不到的。当时觉得跟山比它不算高,但是没想到在某一个角度一看就觉得太高了。
  当我们在做临沂书圣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非常注意了,到底要多高。滨河加河滩六、七百米,河对面在某一个广场看是11度,河对面大概只有6、7度,这个高度是稳妥的。阁建好之后,当然大家都觉得挺好的,但是领导说矮了点,要恰到好处真是挺难的。
  下面说九华山的,在九华山上动土这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他们有这么个任务,就在九华山各个景点聚焦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原来是派出所公安机关的房子拆掉,要建一个望佛阁。我们非常慎重,做的各种各样的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分析就是你怎么样把握高度,我们要通过现场的查勘找到了一棵大树,通过大树作为参照分析确定的一个高度。但是领导说不行,要高,没有办法我们就退出了。
  这种历史文化主题要有功能,不是仅仅有一个名字,仅仅挂几幅画,不行,国家投资这么多钱,最后里面没有功能,今后怎么运营。这是香港凌霄阁,他们不断的调整,蜡像都做出来了。
  就临沂书圣阁来说,建70米高里面有很多功能,最后建了2万平方米。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为书法的种种活动提供场所,这是书法届举行的中小学生书法比赛。
  然后讲审美定位,刚才我举了莫国志先生的例子。像杭州城隍阁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对凤凰山的研究,就是一种凤凰的气质,审美要感觉到跟凤凰比较贴近。当然最后我们自己觉得方案太匆忙,还是不够理想,但总的来说上部通灵、空透好一点。宋代、唐代的,大舜什么时代的,那时候房子怎么样,茅茨土阶,这个时候你怎么从审美上去把握,而不是去追求它的某种形式,因为你不了解,这种审美一定要表现出蛮荒时代的那种审美趣味,一定是把汉以前的东西发掘出来,来表达蛮荒时代的审美。在中轴线上会出现一根柱子。旁边叫礼舜宗祠,尧家祭祖,老百姓很简单,我还要我原来的东西,所以政府就下决心一定还给老百姓一个地地道道的非常传统的非常地方风格的这么一种木雕建筑,政府是下力气了,光木雕就请了很多师傅来做。
  再说说南京织造府博物馆,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定位,但是吴良镛先生断然拒绝,明确的告诉要建苏州风格,我觉得这个审美定位非常重要。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读《红楼梦》林黛玉那种感觉,只能用苏州那种纤细的精细的这种审美来表达。所以有这么一个审美定位你下面才好设计。
  书圣阁他们一开始说你们恢复一个是宋代的,或者唐代的,最好是恢复成近代的,我说宋代的我有把握,唐代的努力争取,近代的我全然不知道。怎么办?不做了,不是,我告诉他我给您做一个近代的。什么近代的?近代的审美定位,这就是我们在美学史上、哲学史上谈到的魏晋风。魏晋这一段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就西王羲之的书法来说,后人说飘如浮云,矫如惊龙,所以我们要把这样一种趣味表达出来,要像飘的游云,要像惊龙。最后我们做的方案,书法协会主席说对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并且他对政府乱改还不同意。
  下面我就说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首先看的是张锦秋先生的作品,大唐芙蓉园,跟张先生此前做的相比在很多方面做了新的开拓。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唐代的文物把它转换成雕塑,转化成装饰,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强烈的唐代文化的氛围。上面这么一个凤鸟的形象画龙点睛,这是非常精彩的。
  西安的博物馆,这是刘克成教授做的,看了之后很好。后来读了刘克成的文章才知道,这也是刘克成教授请教张锦秋先生,张锦秋先生给他鼓励,你不要照我的做,你按你的思路,他你考虑这么一个环境来做。所以我觉得刘克成先生造诣很高。比较现代,看里面的结构点,当然还有很多设计手法,包括表达一致,包括把时间的轴放进去。
  在沈园里面,要求我恢复,但是方案通过之后,在施工图阶段我做了手脚,我改了,改了以后既不是原有的新古典主义,也不是第一阶段那种完全复古的。他们看图大概也看不懂,最后建起来了。主要是他们要做展览馆,我希望有一个小小的陈列馆,希望是天窗采光。另外,它的主题要表现两爱,第一爱国,第二爱情,尤其是爱情。所以我们爱情要用建筑来表达真难,找了一块石头,刻了近代诗人的一句诗,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用这个作为进园的第一句话。陆游大概80来岁怀念他的那一位,那一位到底是唐婉,还是别人说的另有所指,总而言之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思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就是无话可说了,烧一柱香。
  刚才说了要表现那么一种南方式的审美,包括铺地,要表现洪水时代那种感觉。
  最后是山东齐河晏城春秋景点,给我们的场地未来是这样的,规划应该怎么做。在市政府大楼对面有一个湖,湖对面就是用博物馆名义表达的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景点。主要是表现晏子,所以在一定规模下我们希望做,引用的司马迁和孔子对晏子的评价,我们感觉值得弘扬。对周围的环境做了分析,包括济南的景点,然后是功能分区,最后做了两个方案。因为题目叫晏城春秋,要求有城的感觉,有晏子文化。所以顺理成章做了这样的房子。第一张图周围都是玻璃盒子,硬做这么一个东西合适吗?想了一个办法,用了一个名字海市蜃楼,用一圈水把它装起来,它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一个虚假的图腾,海市蜃楼。表达晏子文化,很重要的手法是环境,同时也用出土文物来做,包括当地的黑陶。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他们要体现齐地文化,大汶口时代,特别是春秋时代,然后齐地后来的一系列的事情。就从纂体的,甚至是甲骨文里面找出来,最后画了这么一幅图案,叫齐河瑰宝。最后他们一致同意采用一号方案。上面是当年黑陶的东西,下面表现的是底的东西,周围的环境,然后屋顶提供功能,上面是观光用的。
  谢谢大家!

{{page}}

【主持人】:感谢常青常老师从中国的地理版图中纵论中国的风土体系,从案例上述说中国的风土文化,非常感谢。下面有请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纯院长做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实践型研究探索。

【李纯】:尊敬的张院士,还有马会长,各位老师、同仁,我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围绕传统建筑文化这个主题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刚才我听到几位,特别是大学的老师,同样是围绕一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张院士还在跟我说,今天真是每一个角度都给我们很多启迪。来了以后我也在想,省院这次被邀请作为嘉宾是什么原因,我从贵文件中,其中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副会长单位代表性分析中找到了答案,就是我们入围的理由是四川省院是传统设计力量雄厚的省级设计院,有突出的业绩与成果。刚才常老师讲到语族,可能西南我们算是一个代表,这种评价我觉得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一个角度,可能跟刚才几位老师讲的又不太一样,我的题目是叫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实践性研究探索,我们强调的实践性研究就是我们的研究的基础是来自于我们的大量的积累实践,我们的探索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
  对我自己来说,和地域建筑结缘实际上是在12年前,当时我协助我们省院的一位老专家主持设计了成都的芙蓉古城,这个项目其实是一家成都本土的地产公司负责开发的一个复合型的地产项目。而且这个项目是国内当时比较早兼顾了旅游市场的一组地域建筑群,规模在当时来说算是很大了。这个项目特有的一个商业模式很成功,而且它的产品设计和当时5+2的生活状况,我记得双休日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时的商业模式很契合新的一种生活模式。因此项目建成以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效果。紧接着长沙的金乡十里,武汉的山水龙城,南京的天元吉第这些项目都陆陆续续找过来了,而且找的不仅是设计,是把这套商业模式想要进行复制。所以四川省院特色类的产品应该说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形成的,接下来一系列与地域文化关联密切的项目,我们有机会不断的积累提升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一个认识。我们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在当代城镇化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风格类别问题,而是一个可以关乎城镇、区域,乃至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情感和价值的回归,地域性建筑也逐渐成为业主方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手段。
  近几年从城市千城一面的困局,到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特色,逐渐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以及文化自信的这么一个高度。地域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去年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都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在丽江举办了第四期的沙龙,主题刚好也是叫人在山水画卷间,当时研讨的一个内容主要是关于山水文化的核心廊道的塑造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我们觉得政府、市场与民众对相关城镇化的地域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高度的契合和共识。而我和我的团队从一种偶然的机会开始,在市场的驱动下不断的获得了一次又一次实践的机会。
  2011年的时候,四川省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地域文化建筑研究工作室,配备了非常强的资源团队。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已经进入省院自身的一个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中,而且成为省院差异化竞争的一个策略。接近1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陆续完成了像卧龙大熊猫博物馆、锦里二期、宽窄巷子的钓鱼台酒店,还有青城山上溪,峨眉的七里坪,成都市人民南麓的一个5公里长的城市整治,以及汶川的城市设计,三星堆博物馆的接待中心,金沙博物馆,成都14中学等等。应该讲在特色街区、旅游度假、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了湘阴的地域建筑文化产品体系。我们自己内部有了我们自己的1.0、2.0、3.0版本。
  3年前我们开始比较全面系统的思考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这个议题,并联合高校等相关方开展了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探索,今天我是作为一个设计机构的负责人,也是设计师,跟大家分享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个是关于我们的研究方法。
  从系统性的思考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开始,我们从主体、平台、品牌、传播的角度摸索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一个方法。我们大概是从四个方面,第一是构建多元化的研究主体。提到西南的成都以及四川,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地域元素火锅、变脸、盖碗茶,可能还有麻将,还有三星堆的青铜人面像,大熊猫等等,这是从旅游传播等形成的大众化的旅游地域符号。针对设计行业,以传统工匠与老一辈设计人为主的主体提炼了像川西民居,但是是不是就局限于此,关于中国地域建筑文化这个议题的研究与实践,在2003年的时候,戴志忠(音)老师和杨宇正(音)两位学者,他们出版的一书给出了基本的路径和流程设计。他是这样讲的,从资料的掌握到技术凝练的研究,再到价值观等,与建筑的生成之关系探讨。单从资料掌握这个环节看,有浅层次的资料梳理,也有深层次的勘测、考据,仅从设计企业的角度很难独立完成,我们在做锦里二期、成都北改等项目的时候,有些数据是自己去完善的,比如部分建筑的测绘,还有有些很久远的建筑的安全性检测等等,也有一部分是与政府、高校联合完成的。至于走到后续的技术层面的研究,价值观与建筑之关系等环节,还涉及到城市的主管部门、文化部门等等,所以我们正式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就希望能够联合多元主体,组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研究链条。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搭建第三方交流平台。如何沿着某一个既定的框架坚实有序的前行,是我们要去解决的主要的问题。3年来,我们摸索了一些方法,最后归结到实践层面,为了促进更多的实践,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我们努力推动,包括政府、业主、使用者在内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主体性,更多参与到研究与实践中来。过去3年中,我们联合了贵州省院、云南省院、西南较大、川大、重大等等单位,还有我们一些民营企业的合作伙伴,通过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院、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城市发展与设计专委会等民间组织,以第三方平台开展常规性联络,互通信息,优势互补。民间组织的第三方身份给所有参与主体以平等协作的平台,日常的工作由四川省院品牌与策略中心以及我们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工作室共同承担,各参与单位都有专门的联络人,开展日常沟通,审议相关的年报、动意、决议等等。
  我们的感受是这样的,通过这个平台高校的师生得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到应用到实践中,媒体持续向业界公众传播研究成果,也获得相应的社会反馈。文化策划及社会各界均可以从更广泛的城市人文等角度完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视角,最终由于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研究性实践,所有的成果都汇集到设计机构,由设计师内化演绎落实在具体的创作中。
  特别强调政府的参与方式,我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我觉得政府其实有很多方式参与,他可以抛课题,也可以拿出一些他需要去重点控制的一些特殊区域的问题,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进行梳理研究,再通过评估转换成可操作的政策法规等。我们就是像这样一样,各个主体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
  第三个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特色的沙龙品牌。在平台搭建以后,我们马上面临的就是怎么才能把相关的多元主体凝聚到一起,共同为地域文化的相关问题聚焦。因此就有了我们在青城山召开的第一期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沙龙,而且这一期的沙龙主题是关于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到第二期沙龙的时候主办地移到了重庆,沙龙是以地域建筑文化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题,当时重庆市规划局、住建局的领导非常重视,还参与进行了发言,从他们的角度解读刚才的那个主题。第三期是在贵阳,我们是围绕营造社区遗产这样一个合题来进行讨论的。我们当时也是像今天上午一样有一个媒体的平台,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的媒体,有一个同步直播或者分享的途径。渐渐的沙龙就不再单纯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是一个相关机构品牌地域建筑文化城市品牌传播的平台。沙龙的持续举办,规格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在西南这边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一个品牌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西南的成都、重庆、贵阳,还有内江举办了四期,共计有500余人参与分享,其中有80余位研讨嘉宾,分别来自设计企业、开发商、政府、高校与民间组织等,参与的设计企业中有国营的也有民营的,还有外企。除了设计机构,高校,第一期沙龙都有当地的政府积极参与,成都市、都江堰市、贵阳市的规划局、旅游局,都有参与互动,每一期的沙龙主题跟举办地相关的项目或者是城市相关的问题有直接的呼应,会议研讨地也都是围绕着具体的城市与建筑项目展开。
  就拿我们第四期沙龙为例,我们是在内江,内江是张大千的故里,书画的故乡,山水秀美,人文底蕴和自然禀赋都很不错。沙龙针对内江的实际,设置了三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城市特色、滨水空间塑造的地域文化,引起了内江市城市建设的主管、工作人员参与讨论和思考。沙龙也是我们这个企业和内江政府战略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成功的通过搭建这个交流平台,传递分享了我们这个平台整合的不管是学术、设计、开发、文化、传媒等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关于山水城市建设的观点和思想与地方以后城市运营的主管部门进行分享。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的市场回报,近年来我们在内江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内江的几个新区的城市设计,绿色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主题公园、大剧院,还有它的一些新校区,以及沱江两岸夜景规划等等,将各领域专家的思路和理念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呈现给内江市的民众们。最近我们也在筹备第五期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沙龙,现在传统建筑分会成立了,西南地区我觉得是有后发优势的,不仅有大量的地域建筑文化资源有待研究挖掘,也有更多的项目实践机会,所以在这里也特别希望勘协与分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去西南,对我们在西南所做的探索给予指导。
  第四个点是关于拓展多样化传播渠道的想法。地域建筑文化研究自起步就确定了对公众进行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以及它的责任和义务。除了地域建筑文化沙龙这个活动,我们还从专业和公众两个角度进行相关的传播,在专业方面我们在建筑与文化杂志上持续开设了地域建筑文化专栏,从2011年5月份开始我们与杂志合作,每两个月推出一期地域建筑文化专栏,由一个主持人围绕某一个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参与者进行沟通交流。就主题来说涉及东西建筑史比较,地域建筑与景观,城市更新云南恩合院及川西民居等议题。过程中相关主体主创的项目,像贵阳孔府学堂等等有影响的地域建筑文化作品也集中在这个平台上亮相。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的杂志专栏汇集了98篇来自设计师、学者、政府、文化人士的研究论述,共计38余万字。今年我们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预计下个月底这个名为西南民居与地域文化的机制就将面世。在公众传播方面我们与一些媒体进行联系,作为嘉宾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向公众传播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我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探索总结。经过10年的地域建筑文化创作实践,以及3年的专题实践性研究,我们一直试图寻找使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一个模式或者叫范式。总结来看有以下两点与各位分享。
  第一,将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地域建筑产品体系的建设。我也是一个设计师,从设计师的角度我们鼓励设计师投入对本土本乡浓浓的情怀中去创作,在探索性的创作中寻找设计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扎根一方的国有企业的角度,我们把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持续研究放在地域建筑,将对城市区域造成深远影响的高度,义不容辞的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还将此项工作融入到我们企业的发展,品牌的营造等方面,寻求更高层面的正向激励的维度。同时,通过持续的关注、投入,逐渐培养一批不同年龄层次的主创设计师,构成相应的人才梯队至关重要。对外我们与重大、交大等高校联合,展开定向研究生培养计划,给予设计师外培、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内我们通过实践与总结,形成高专业化程度的产品线,不断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在全国优秀设计行业奖的评选中,四川省院申报的两个地域建筑风格作品,一个是青城山上溪,还有一个峨眉七里坪,都分别获得了行业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这对设计机构来讲肯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也是对我们围绕地域工作的一系列研究是一个肯定。
  第二,平台运行激励机制是打开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过去3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一直试图探索出相对明晰的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投入都能获得相对明确的产出。持续激励参与者的热情。从扩大影响的角度,除了建筑与文化这个平台,还有微博微信新媒体这种传播方式之外,我们也策划一些活动,希望能继续拓展地域建筑文化的一些视角和影响。比如我们准备创办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年展等,今天听了马会长的十项工作,说可能还有十二项,二十项,希望我们下一步能配合并纳入到分会的工作中,我们的一些想法也能够推进。
  中勘协成立以后条件上能够做一些探索,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传播、课题等方面更好的推进地域建筑文化建筑的发展,对我们长期从事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权威平台。希望我们能在这个平台上将我们散落在各地的地域界的文化研究能够集合起来,凝聚起来,发挥权威平台应有的影响。我也希望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以及以后的传统建筑分会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围绕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探讨。最后感谢协会推选我作为分会的副会长,我会尽自己所能为分会多做工作,同时我今天特别要在这里向3年来共同推进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各位兄弟单位表示感谢,让我们一起在更高的平台继续携手前行。谢谢!

{{page}}

【主持人】:谢谢李纯院长。李纯院长从实际案例到沙龙到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介绍的非常细,同时也把西南地区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资源转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讲,非常的清晰,再次感谢。下面有请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肖伟院长介绍“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的报告。谢谢!

【肖伟】:尊敬的张院士、马会长,各位前辈跟同仁,下午好!
  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总共分成10个部分来说,一个是概述,二是理论内涵,三是技术路线,四是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五是荆楚古代建筑,六是荆楚传统民居,七是荆楚近代建筑风格研究八是荆楚现代建筑风格研究,九是研究的创新点,十是总结。
  今天为什么会来这里跟大家交流这个题目,关键的是有一个研究背景,去年中央召开的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挖掘船陈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为此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几年来中央领导在湖北视察工作时多次明确指示湖北城乡建设应彰显本地的特色和荆楚文化,为湖北发掘荆楚文化底蕴,传承荆楚文化内涵,探寻和研究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繁荣设计创作和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传统建筑的文化发展和发扬工作,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
  我们研究的方法是这样的,去年夏秋之交,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筑厅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组织了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了三院两校,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组。
  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对荆楚建筑的起源、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这是一个背景,第二是研究的路径与方从历史的纵向进行研究,提炼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风格特征,各专题从我省不同地域进行横向研究,与省外各个建筑风格对比探讨,荆楚特色,并将集成与创新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充实研究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明晰荆楚派建筑风格特色,深入研究荆楚建筑风格特征和美学意境,提出可供设计创作借鉴的具体方法与示例方案,对荆楚建筑风格进行再提炼、再深化,形成较为统一的明晰的荆楚派建筑风格特征及规划设计方法,并编制配套相应的方案示例。
  从理论内涵里面我们也分成一个是风格的研究的目标,这次研究工作是以荆风楚韵为主题,以确立荆楚派建筑风格为目标,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建筑文化理论研究,对荆楚文化、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地方建筑及近现代建筑的研究分析,将集成与弘扬、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发掘和展现荆楚建筑的文化底蕴、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启发和开拓设计思路,繁荣建筑创作艺术,突出全省城乡建设特色。要研究风格,考虑的范围是非常多的,前面也说了你要从文化、建筑、传统民居等等方面来考量。
  首先要从根源出发,对荆楚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明确荆楚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研究荆楚文化的载体,得出荆楚文化的特征。这些本身不是我们院的强项,研究的过程是要跟其他的单位一起配合,也就是刚才说的成立三院两校。中南院是对荆楚古建筑进行研究,我们院做的现代建筑比较多,我们在现代建筑探索方面和设计方法上做了研究。
  主要内容分成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荆楚建筑风格探源、荆楚古代建筑研究、荆楚近代建筑风格研究、荆楚现代建筑风格特色研究、荆楚民居建筑特色研究、荆楚村镇特色风貌研究,包含的范围非常大。初步研究得出荆楚建筑的文化内涵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意境,及荆楚风格特征为层层递进的关系,提炼出荆楚建筑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人文精神。又提出庄重与浪漫、恢宏与灵秀、浓郁与沉静,自然与精美的美学一经和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荆楚建筑风格特征。系统地回答了关于荆楚建筑的文化内涵、荆楚建筑的风格特征、荆楚建筑的应用与创新三大核心问题。经过前期研究工作,高层研讨会和各位研究团队的多次激烈讨论,虽仍然存在争议,目前也初步构建出荆楚建筑风格,但还需要不断的修正。
  技术路线,仅仅是由我们五个团队来研究是不够的,要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其他研究团队的交流。为加强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技术指导,2014年1月10日湖北省住建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召开了荆楚派建筑风格全国高层研讨会,专门对研究初步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我们也把主要专家对我们的点评进行了汇集,省对外专家对荆楚文化与建筑风格结合各专题成果发表了意见和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生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以及湖北主要的专家都先后进行了发言。
  张院士是这样说的,湖北特色跟荆楚文化要在城镇建设中全面体现,张院士对我们荆楚派建筑风格做了这样的定义,顺乎潮流、视角高远,起步扎实。
  阮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他也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是要认真保护原有的地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地方民居重要的人文内涵,在保护前提下才有创新。二是当前许多古城、名城正掀起又一轮的复古造假的歪风,担心湖北花这样的精力来研究荆楚建筑风格,是不是也打算来打造一些新的有荆楚特色的仿古建筑。三是汉口的传统民居里份,是重要的建筑遗产,一定要注意保护并很好地研究它。
  袁大师的发言主题是在真实中探寻风格。一是探索荆楚风格应当从研究民居建筑开始,因为建筑风格的形成首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居住需要为目的。二是如果探索荆楚建筑风格,只从视觉上关注,容易走上狭义的形,脱离生活基础。三是荆楚建筑风格的探索研究,要以真实为本。
  通过院士、大师与专家们在高层研讨会上的发言建议,研究团队后进一步深化了荆楚建筑风格研究工作,定下了完善荆楚建筑风格总体研究基本原则。遵循保护好湖北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城市规划从大局城市设计从中观上把握各种要素,使体现荆楚文化特色的各要素都能有机、有效的展现在荆楚的版图上。对荆楚建筑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还应进一步深化梳理。
  荆楚派建筑风格通过上面专家的提议,我们形成了七个专题,七个专题最后初步形成的一本书,叫《荆风楚韵—荆楚建筑风格研究》,今年会进行发行。
  在过程中为了帮助我们的研究团队更好的收集到有荆楚建筑风格的设计方案,有一些做好的建筑的示例,也是开展了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大赛与方案征集活动,省内外200余家规划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及个人踊跃参与,提交各类方案作品352项。过程中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要知道全省的荆楚派建筑风格的设计创作,编写了两篇导则,一个是《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两个《导则》有侧重点,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主要以公共建筑为主,两个导则的编制上要以保护湖北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为主,这是荆楚文化的根基,因为保护是传承、弘扬、创新的根基。二是城市规划要从大格局、城市设计从中观上把握各种要素。三是把传统荆楚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乡土材料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新要求相符合,突出荆楚派未来发展新方向,体现荆楚人文层面的精神,展现荆楚建筑的美学意境。
  张院士上午讲的历史建筑要走向未来,在过程中我们也是深深的领会到了。为了完成导则,我们也进行了评审,在编制的过程中,首先是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提炼和总结吸收了湖北不同地区建筑风格设计的经验,在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湖北荆楚建筑及其起源、发展对其文化传承、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地方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探索分析的基础上,反复对比、融合、提炼,结合我省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技术上都突出了将传统的荆楚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与绿色建筑的新要求相结合,乡土材料应用巧妙,突出地域性特征的荆楚派未来发展新方向,体现荆楚精神层面的魂,展现荆楚建筑的美学意境。专家组建议《导则》修改完善后按程序上报。
  《荆楚派民居村镇风貌与民居建筑风格应用方案示例》,方案示例编制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村镇建设风貌与民居风格特色研究。一方面结合湖北荆楚派建筑风格大赛与方案征集活动,优选部分方案进行深化提炼,形成各具特色的方案。另一方面深化研究工作,结合21个村镇居民喜欢的地方院推荐的设计方案及荆楚派研究团队设计的村镇概念方案,将湖北分为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北、江汉平原、武汉地区六个特色地区,从风貌上划分为山地型、滨水型、平原型三个类型,对各区域建筑风格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民俗特点进行挖掘整理,发现价值、提炼要素,形成各具荆楚建筑风格的特征。
  要研究荆楚建筑,荆楚文化是有相当大的关联性的。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湖北省行政区划分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主要包括远古文化、炎帝神农文化、秦汉三国至明清文化等等。
  荆楚文化有哪些特点?一是崇尚自然。二是浪漫奔放。三是兼容并蓄。四是趋时拓新。以上四大特征经研究表明就是荆楚文化的基因。我们还要考虑借鉴意义,一个是意境的借鉴,二是造型的借鉴,三是色彩的借鉴,四是装饰的借鉴。这些借鉴手法有的是独立应用,有的是综合应用,还有的是吸收荆楚文化神韵而来的。
  荆楚的古代建筑应该是这样的概述,湖北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的而又完整的建筑体系。但由于广大地区自然条件和就地取材的不同,使得建筑在一个总的统一的民族性之下,又派生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性。由于湖北独特的地域性加上楚人按特殊的文化思想,使得湖北古代建筑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湖北公布的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有2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0处,武当山古建筑跟钟祥明显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古代建筑分为九大类,城池防御建筑、祭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书院会馆、古塔、桥梁、纪念建筑机其他。
  建筑风格的兼容性,荆楚建筑有它的兼容性,因为湖北地处中部,八方汇聚之地,为建筑风格的兼容提供了条件。比如鄂西北接近河南的建筑,鄂西南跟四川的建筑风格比较接近,武当山是采用皇家的建筑特点。
  楚人自古崇尚自然,创立了天人合一的到家理念,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建筑布局就体现了尊重自然和亲和自然的特色。
  在建筑结构里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一个是武当山复真观五云楼的一柱十二梁有它的特点。在结果上大胆精巧。楚人自古就仰观宇宙、尊重天地祖神的传统历练,在这种理念下创造的建筑必然带有一定的祭祀性。
  荆楚建筑民居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鄂西南跟四川交界,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自治区和宜昌的部分市,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主要是干栏建筑。有两个表现案例,一个是利川的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鄖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被朝南,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
  江汉平原是湖北的中南部,传统民居集中在荆州和荆门地区,多为天井式、天斗式建筑,跟其他地方不同。鄂东南地区靠安徽,跟徽派建筑比较接近,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比较明显的就是牌坊屋。
  鄂东北地区自古就有楚头吴尾之乘。北屏大别山、扬子江,多为丘陵。
  通过以上这些地域特点,我们也可以分析荆楚民间的建筑特征一般是三间制和五间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多路少进、横向展开是鄂西北传统民居、庄园主要的布局特点。坐北朝南是大多数宅院的第一选择,北高南低的地势造就了依山就势、逐渐升高的布局。
  这是恩施的吊脚楼。
  这是咸宁的商铺。上宅是以商贸文化为背景的民居类型,是一种商住合二为一的传统民居建筑。荆楚民间形式还有寨堡这种形式。牌坊屋主要分布在鄂南地区,通山、阳新。
  通过这些特征的分析我们也从它的特色元素里面进行了分析,比如说槽门,有很多特点,有凹进式的,有牌坊式的等等。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檐廊,还有山墙,一个是人字形的山墙,还有拱形的山墙,阶梯形和组合式的。天斗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是天井的进化,天井本身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由于湖北雨水比较多,要遮阳,这样在天井上再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的通风换气,又挡雨遮阳。
  我们对荆楚近代的建筑风格也进行了研究,一个是适应地域环境的设计策略,二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形式,三是事件性建筑形成的荆楚集体记忆,四是反映市民文化的城市机理和布局。湖北近代建筑集成传统民居建筑在适应地域气候与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种设计策略,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新型居住建筑、各类公共建筑机工业建筑。主要包括:利用天斗解决室内空气对流,采光、挡雨的问题。采用挑檐、外廊的构造,应对美誉季节的短时大雨量和夏季的强烈阳光照射。上下双层窗加强空气对流。
  近代民居天斗的构造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有些天斗是可以开启的,从图上可以看到上下双层窗和地面架空防潮层加强空气对流,有助于改善湿度过大的问题。因为湖北是称为千湖之省,水域面积比较大。还有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形式,随着西方建筑开始进入湖北,近代建筑的风格受到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建筑从近代走向现代的重要转折,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湖北近代建筑进行了变异融合,开创了中西合璧的近代荆楚建筑形式。一个是洋风初入时期的中西混杂建筑形式,借鉴中国固有的形式,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反映市民文化的城市肌理与空间格局。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后,近代工商业和水运、铁路等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大量的人扩流动,形成了荆楚之地独特的市民文化。自组织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反映了敢为人先、包容开放的特点。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队我们的设计有哪些创新和其实,一个是古为今用的建筑构造,二是洋为中用的建筑技术,三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四是生生不息的空间肌理。
  研究那么多,还要对我们现在建筑风格进行研究。现代建筑风格的研究有几个,一个是适应地域气候与自然环境的现代建筑,二是融合人文环境中的现代建筑。三是运用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像湖北博物馆。四是传达历史意像的建筑。
  新荆楚风的创新与启示。今日荆楚大地缺乏特征鲜明的地域性建筑遗产,使得我们很难具像地模仿,或从抽象出个性鲜明的地域建筑形式来,这反倒有利于我们抛开具体的传统建筑构件的约束,依据灿烂丰富的清文化和现代荆楚大地地域人文与自然特征,更自由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的现代荆楚建筑风格来。这些势必对当代新荆楚风建筑创作产生更多的启示与创新。
  新的荆楚风格的创新,有一点是模拟原型重现场景。汉口小镇我们是以汉口原来城市肌理因为核心,保留历史上存在的建筑,我们用原型进行复原。
  体现荆楚内在精神,最近在湖北有一些建筑特点也能够反映荆楚建筑的特色,像辛亥革命博物馆,包括武汉高铁站。采用开放创新的手法,兼容并蓄,一个是采用高台,是跟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要做这些新的建筑,必须跟现代的材料跟我们现在国家的发展方向是要相符的,要打造绿色建筑。像武汉是建委大楼的改造,是一个商场的改造,通过外立面的改造,中庭的利用,包括结构的改造,地下停车场获得了去年住建部的绿色建筑之及。习总书记到武汉以后对建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为老百姓办事多花一点钱是应该的。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的创新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中求异的研究方法。由于湖北地处中国内陆长江中游地区,历史悠久,与周边文化交流频繁,致使建筑形态呈多样性。研究坚持深入挖掘湖北古代建筑中被顽强保存下来的荆楚建筑特色,寻找湖北建筑吸取其他派系建筑风格时体现的合理变化。
  二是集成与创新相结合的特色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央提出新的的建设思路,既要传承历史的精华,又不能简单的复古,我们的研究没有局限于传统建筑特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功能、现代记得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发扬楚国先民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中央新四化同步建设的思想,将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贯穿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之中,将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发展研究与村镇风貌和民居特色的研究相结合。拓宽视野,解放思想使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是以可行性作为研究成果的编制研究。以荆楚建筑风格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化村镇建设风貌与民居建筑风格的创新研究,使研究成果起到直接指导湖北公共建筑及村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作用,填补省内的空白。
  本次专题研究由于时间有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挖掘不够深入,从荆楚文化来讲,我们研究的团队认为建筑风貌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代人,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风格的形成不是靠几栋建筑标新立异就能获得,而是要与自然、地理、人文以及现代人们的需求和使用相适应,荆楚风格用概括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不一定为人们所理解。这需要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急于求成不一定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很好的总结三十年来我们在建设什么,我们要在城市规划的领域里、城市设计的范畴里做好风格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理论与实践,在新形势下,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创新不断的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的工作还要不断的进行,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师跟前辈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肖伟院长详细的介绍两本导则,介绍的非常清晰,非常详细。谢谢!今天的高峰论坛最后一项,马老师在筹建传统分会的时候,说实践和教育要做一个很好的衔接,所以马会长落实的传统分会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北京三所高校赠书

【马炳坚】: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把我最近出的这本书送给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这本书虽然是以我个人的作品集,实际上是我们团队共同的作品。只不过有些项目是我以前做的,其中也有一部分项目参与的一些个人意见,出版这个集子并不表明这些作品水平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对中国建筑传统的敬仰、尊重和崇拜,表明了把这种传统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的信念和决心。中国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创造发展而成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文化艺术成就和科学技术成果,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刚才单德启老师在讲演当中,把传统建筑的传承发展归纳为三部曲,传统中、中而新和新而中。我的这部集子当中传统中的作品居多,中而新次之,新而中的比较少,说明我们需要不断的需要,不断的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在这里我也想说明一点,就是现在即便是做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也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它只是有一层传统的外壳,而它的内容包括空间、尺度、功能、设施、建筑材料、工艺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所以,这类建筑不应当称它为仿古建筑,更不能称之为假古董,我们只是继承和弘扬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的建筑师应该大胆的理直气壮的去传承我们的建筑文化,正如张院士在成立大会的演说中所指出的,中国建筑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事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有关人士世世代代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建设之树永远常青于世界建筑之林。
  我们今天举行赠书仪式也是想表达把传承的接力棒传给年轻的一代,以保证我们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愿望。祝我们的同学在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上不断的取得新成绩。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高峰论坛到此结束。

来源:筑龙网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 建筑文化传承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筑龙建筑设计

筑龙建筑设计

20万粉丝共同关注,建筑师的网上家园,追踪全球最新行业资讯、享受业内海量项目案例、分享设计大师经典作品。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筑龙建筑设计zhulongjz,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每日为您推荐建筑行业最新、最热、最好玩的资讯!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建筑设计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4-09-24   |  只看该作者      

2

原来的协会呢,都不算数了?

 发表于2014-09-24   |  只看该作者      

3

城镇后的问题想过没有啊,其利弊要有科学的论证

 发表于2014-10-06   |  只看该作者      

4

新的协会产生,为建筑文化注入新的力量

 发表于2015-05-04   |  只看该作者      

5

内容很丰富,也很精彩,但是看到的人估计很少,可惜了!

redest

中国  | 建筑设计

11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5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