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

发表于2018-08-31     1134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290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Snap12.jpg



导语:

本文通过分析地铁出入口的建筑形式对城市标识性、城市地段归属感、时代特色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了小体量建筑对于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该类建筑形式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建筑形象与城市空间结合的进一步要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 Rudyard Kipling 曾经说过:“交通是一种文明”,将交通仅仅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需求是不够的,尤其是今天社会文化程度快速发展,市民的艺术审美不断提升,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统,更需要以美的形式面对来往于其中的广大人群,以唤醒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感受。

地铁出入口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每天迎送着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万千人流,由于它在城市中的特殊性,它与市民和城市公共活动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首先,由于其处于地上地下转换的重要节点,因此需要使人们通过出入口的形式快速提高在大都市中进行空间辨识和定位的能力;其次,地铁出入口还经常是人们等候亲友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形象对人们的地段感受有强烈影响,因此应恰当地反映地段的特色;还有,地铁出入口本身还是城市建设状况和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发展的见证,因此其形式也应对时代和文化思潮等有所回应。由此看来,尽管地铁出入口体量较小,但其形式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却不容忽视。

出入口形式

与城市标识系统的关系

随着城市生活圈的不断扩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通过城市标识性建筑物获得城市区位感、引导城市人流、标识地段场所和时代特征等。就如建筑师路易斯·康曾经在其讲学的过程中提及的,建筑应能够回应人们在城市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的需求。

笔者认为标识导向系统可以分为图案文字标识和空间形体标识两个部分。一般来讲,用图案文字标识传递信息主要通过标识导向牌,它能够给人以比较明确的方向和位置指示。但是在人流攒动的封闭交通廊道内,通过这种手段近距离辨识、解读文字和图案信息时常不太方便且令人感觉疲惫,并且熟悉环境的通勤者们往往不会借助这种手段寻找区位和方向,因此大多数通勤乘客更希望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区位、方向和其它空间的辨识能力。此时,地铁室内装饰、地铁出入口等就成为辅助人们获取这种空间标识能力的重要媒介。

标识导向系统首先要解决区位的问题,它需要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标识出不同地点以方便人们定位,但是过去由于一条地铁线路经常有许多出入口同时施工,工程上为了符合施工标准化要求往往忽视环境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人们辨识区位不便,所以即便在适应标准化前提下,为了加强地铁出入口建筑的标识导向性,也应该在地下建筑的室内和地铁出入口等重点部位适当有所变化,以对不同站点适度加以区分,形成符合城市区位感要求的城市环境,如图1所示。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1

图1  香港不同地铁站的不同色彩所标示的区位性。

除了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获取区位感外,还可通过建筑形体的差异性标识方位。尤其现在随着地铁周边高层林立,在人们难以轻易分清东南西北方位时,借助城市构筑物或其群体组合可轻易辨识并找到通向目标的方向。笔者认为尽管地铁出入口已将地铁的功能延伸至地面,人们可以借助一些地面标识物区分方位,但由于许多地铁口位于城市中的重要位置,人们仍需要借助这些构筑物的方向指示功能获取方向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街道较为宽阔,每个站点有数个出入口,彼此相距较远,更需要将不同的口在设计上通过色彩、形体等加以区分,以标识不同方向和区位。在实际设计时,相对于对称的形体而言,不对称的形体更有利于人们区分方位。尽管地铁出入口本身由于其开口的设置已经呈现了一些不对称形式,但是人们更重要的是在进入地面后更加明晰地了解出入口周边地段整体的特征,一个具体的站点所处地段中往往有多个出入口,因此将所有地铁出入口整合起来,通过多个有特色地铁出入口的组合形成地段方向的指示性,对于完善地段的标识导向系统仍然非常重要。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地铁出入口还应与文字和图像标识相结合,甚至与广告物及城市周边其他建筑等一起,共同完善城市标识导向体系。

出入口形式

与城市地段形象的联系

场所感是相对于满足了人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以辨识空间方位为目的的标识导向要求之后的另一种城市设计要求,涉及地段和自身的城市定位。它更多地诠释人们在城市中关于“这是哪里?我能到此来做什么?”等要求。

如果一个地段的建筑形象和城市空间能够增强与市民生活的互动,则可增加人们对于该地段的认同感,并强化地段归属感;反之亦然。因此一种城市构筑物的形式和场所空间能够唤醒的城市活动越丰富多彩,就越能令地段呈现更强的活力。一般说来,大多数地铁出入口由于便民服务要求,都与地段中心区较为靠近,其体量虽小,却能影响人们对地段的感受。美国学者凯文·林奇曾经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轨道交通站可以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2”被加以强调,而地铁出入口,作为地段城市节点中的核心部分更值得在设计时予以重视。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2

图2  巴黎新区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环境所形成的优美场所。

作为进出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门户,地铁出入口的形象与通勤者们对该地段起点和终点的印象亦密不可分,并且由于人们经常在地铁出入口旁等候和约会,还经常有许多广告宣传和义捐活动也在出入口周边进行,因此地铁出入口的形象可以与许多社会交往事件相互作用,并成为大都市生活的人们生活经历中重要的一笔,因此其形式也要相应能够体现不同地段的人们对于建筑和城市风格的不同要求。尤其是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公交生活中感到厌烦和疲惫时,新鲜亮丽的出入口可以适当消除倦意,很可能成为人们延续这种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一个理由。

然而地铁出入口与地面建筑、报亭、零售摊点等普通的地段构筑物还有所不同,它与一个巨大的城市交通体系相连,尤其还要区分站点间因线路和地段与区位的不同所带来的双重差异性。因此一条线路上的相关地铁出入口应尽可能在形体设计上反映一定的联系性,而且还能够同时反映不同地段之间的差异性,符合所谓“一线一色”与“一站一品”相结合的原则。这种联系还需要通过设计师对建筑形体的系列性变化进行相关把握,并且能够强化建筑形体、质感和色彩本身与城市地段的结合。

出入口形式

与社会时代发展的关联

地铁的发展是社会和时代进步的产物,自1863年地铁诞生以来,人们在地铁建设、管理等方面一直不断进步,许多地铁系统中的点睛之笔忠实地反映了那些时代的不同之处。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积累,不同时代建设的地铁出入口在其建筑风格上所反映的科技、社会和人文观念的不同就成为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并且演变成独特的、记录时代变迁的地铁文化。许多精心设计的地铁出入口甚至还影响了时代的设计潮流,并对后世的建筑设计风格演变起到一定的影响。下面就根据世界地铁百年的发展,列举一些出入口设计中的佼佼者: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3

图3  吉马设计的铁艺风格地铁出入口。

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埃克托尔·吉马运用铸铁与手工工艺结合磨砂玻璃等现代材料为巴黎城市设计了一系列风格别致的地铁出入口,这些出入口建筑不但反映了当时的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还反映了当时新艺术派的设计思潮。时过境迁,时至今日,这些建筑已成为当时时代的建筑遗产,那浓缩了一个时代文化的铁艺风格也形成了巴黎地铁独特的标志,并创造了所谓的巴黎“地铁风格”。后来,“地铁风格”日渐突破工程领域的范畴,与新艺术运动合流,促进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开辟了以小建筑推动建筑思潮向现代建筑演变的先河。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4

图4  奥托·瓦格纳设计的卡尔斯广场站地铁出入口。

无独有偶,十九世纪末分离派建筑大师奥托·瓦格纳为维也纳地铁设计的几处出入口也对当时建筑思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瓦格纳属于当时设计思想前卫的建筑师、规划师、家装设计师、教育家兼作家,他的“卡尔斯广场站”和“霍夫曼站”虽然还含有古典建筑装饰主义的余韵,但它那掺杂许多现代建筑理念的处理手法,同样为后来的现代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80年代的法兰克福波肯海曼·瓦特地铁站,仿佛是一辆从地底冲破路面的地铁列车,一下子抓住了路人的注意力。设计师建筑师泽比吉尼夫·彼得·皮尼斯基称他的创作灵感来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雷尼·马格利特,以冲出地表的列车表现一种“动态”,以求打破周围城市空间的沉默与寂静,更像一种“正在进行中或发生着的”活的事物。该建筑并没有像现代主义建筑师所倡导的那样,“形式服务于功能”,它的形式为地铁出入口建筑表达了另外一种存在的涵义,或是回归或是突破。该建筑虽小,却成为后现代建筑的典范。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5

图5  泽比吉尼夫·彼得·皮尼斯基设计的法兰克福波肯海曼·瓦特地铁站。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6

图6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毕尔巴鄂地铁站。

二十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范围内地铁建设有了新发展,不少建筑大师相继参与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如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西扎·佩里、卡拉特拉瓦等。建筑师的参与不但把建筑艺术文化引入到了地铁工程领域,同时还形成了一种建筑时尚,都市中的小建筑逐渐成为引导城市文化走向的时尚精品。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毕尔巴鄂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现代艺术馆,还以它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而自豪。毕尔巴鄂地铁站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福斯特使用一种简单而令人愉悦的设计手法,创造了一种宽敞明亮的地铁站空间。其入口尤其独特,弯曲的拱形钢管和曲面玻璃像一个玻璃管道伸出地面,宛若一只虫子由地下爬出,形成一种独特的街道景观。差不多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江户线的“饭田桥站”建成。建筑师渡边诚,采用金属和玻璃材料,在建筑物的外表面设计了像植物的叶子和花一样的金属构筑物,并与地铁内部的装饰相呼应。这种艺术般的处理手法唤醒了城市的新形式,并成为城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艺术家简·米切尔·奥图尼尔为巴黎卢浮宫旁的“皇家宫殿站”地铁口设计的“夜猫的凉亭”亦古老亦新潮,一身的珠光宝气形成一种流线,既彰显了巴黎的典雅与高贵,又寓示了巴黎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午夜过后的寂寞与苍凉。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7

图7:渡边诚设计的 “饭田桥站”出入口。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8

图8:简·米切尔·奥图尼尔设计的“夜猫的凉亭”。

这些优秀的实例表明:仅仅将地铁出入口设计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通道与构筑物是不够的,而应该结合更广泛的科技、人文、社会背景进行其设计,利用这种特殊建筑物的时代与人文特性,着力刻画城市与地段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建筑体量的大小并不影响其对城市文化的贡献。

当代地铁出入口形式

与构成法则初探

在与标识性和地段归属感等相结合的综合要求下,当代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需要对传统的建筑构成法则进行相应的突破,以形成人们在城市记忆中的亮点;并且由于地铁出入口的尺度较小,因此可以将其看成类似城市中的家居一样适度更换,与城市其他一些巨型体量的建筑物相比,它能够且更有条件让建筑师们进行前卫形体的相关探讨。

笔者认为尽管地铁出入口体量较小,但由于它和人们的距离较近,而且屋面一般不需要上人,结构上可以获得较大的悬挑。该类建筑常常可以通过较低的视高在透视上形成比较夸张、具有动感、非常规的效果。在当代解构建筑盛行的阶段,一些追求动感的巨型建筑形体往往因在结构和其它工程因素上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倍受争议,而小小的地铁出入口因为体型较小,牵扯的工程问题较少,其建筑形式可以尽量结合现代雕塑与视觉艺术,形成更具现代感和形式挑战性的形体。

另外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玻璃幕墙、非线性面材和一些表面肌理较为特殊的材料都可广泛实验性地应用于这种小建筑,甚至一些照明设施和液晶屏也可与出入口结合,形成更具都市色彩的效果。材料和技术的发展为充分发掘地铁出入口的形象冲击力创造了条件。

最近笔者就与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合作为宁波地铁设计了一系列出入口方案的机会,按照上述原则对地铁出入口的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1、波韵

该系列出入口外罩用一道道曲线的涂层钢管形成有一定起伏的形体,通过驳接抓固定内部曲面的玻璃或金属板材形体,形成浪与波的韵律感,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和城市亦古老亦现代的城市风格相呼应。并且该建筑可通过钢管的弯曲形态、疏密、颜色和内衬玻璃或金属板的变化形成一系列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造型,可适用于多个不同地区站点的系列设计。本方案设计之初主要考虑放置在宁波的樱花公园中,可被看成是公园中的装置和雕塑品。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9

图9  宁波地铁方案征集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投标

2、盒趣

外层用穿孔板或者条形的槽钢,内部用槽钢做框,再衬以防风挡雨的透明玻璃,利用防淹台阶的高差将整个出入口抬起,然后从箱体内突出端头弯曲的扶手,整个建筑侧面还可适当增添广告灯箱和招贴画。整个箱子式的形体暗示着宁波的海港和码头文化,形成与宁波都市气氛相呼应的现代构筑物。通过穿孔板的颜色及印刷纹理或者通过条形钢槽的疏密变化,也可以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又有差异性的造型。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10

图10:宁波地铁出入口方案——盒趣1、2。

3、化蝶

宁波既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又以自己的胸怀海纳百川般吸收了各种新鲜事物。在福明路的小学校附近,运用曲面透明印花玻璃和钢结合,形成了一个仿佛万花筒般的地铁出入口。玻璃的表皮肌理源自蜻蜓和蝴蝶的翅膀,既为中小学生增加一份美丽的童年记忆,又起到倡导保护自然环境的意图。该建筑肌理和色彩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适度变化,在不同地区形成一系列不同特色的出入口。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11

图11  宁波地铁出入口方案——化蝶。

4、竹简

宁波以著名的天一阁“书藏天下”而闻名中外,因此本设计考虑了用竹简和玻璃结合,以形成传统书匠气息与现代感结合的构筑物。防腐木的格栅既与许多宁波的铺地景观相协调,又起到了遮阳的作用,还可把木格栅的横竖和色彩等进行适度变化形成系列,为宁波城市增添一些精致的现代感。

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_12

图12宁波地铁出入口方案——竹简。

结论

建筑师的职业肩负着双重使命——协调空间的工程师和塑造环境的艺术家,但通常人们在人流均布状况下,更会去关注大体量公共建筑的设计,然而,当着眼具体城市生活时,就会发现由于当代生活中人们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增多和围绕交通节点活动的增加,许多体量不大的小建筑与大型建筑一样,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这些建筑需要对城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时,建筑的“大小”似乎更应与建筑师为整个城市所创造的新的美学秩序和风格相关,而不完全取决于建筑物的体量。因此当城市轨道交通将大都市的人流汇聚在不同线路上的各个节点时,小小的地铁出入口所承载的城市功能也许并不比大型公共建筑小。尤其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今天,地铁出入口这种小体量的建筑对城市环境乃是整个社会的影响应该像“大”建筑一样,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路桥市政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8-31   |  只看该作者      

2

地铁出入口的设计

追74256

河北 秦皇岛 | 建筑施工

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2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