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明挖电缆隧道设计

发表于2018-10-17     2353人浏览     2人跟帖     总热度:704  

电缆隧道是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封闭型的构筑物。电缆隧道施工工法一般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顶管施工法、盾构施工法)两类。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主要分为隧道工程和电缆工艺两部分隧道工程设计需以电缆工艺设计为基础。而隧道工程设计包括线路设计、隧道结构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内容。其中,线路设计是结构设计及附属设施设计的基础,线路选择的优劣直接决定工程是否可行及工程实施的难度。

电力电缆隧道线路设计主要内容是确定线路的平面走向、竖向标高、工作井(施工期间作为施工工井,运营期间是作为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的位置及布置。电力电缆隧道属于公用基础设施(电力管线),一般应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或路侧绿化控制范围内;通风口及人员出入口属于地面建筑,需结合工作井处坏境及景观要求予以设计。

一、电力电缆隧道线路设计

电力隧道线路设计一般参照城市规划路网图,根据隧道起终点间的道路情况、道路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道路沿线建构筑物概况初步拟定几条线路以供深化。深化设计时,要求收集拟定线路沿线的各类基础资料,进行平面走向、工作井、通风口、人员出人口等的布置以及隧道竖向标高设计(纵断面设计)。电缆隧道总体布置应满足隧道施工、运营、检修、安全等功能需要。电缆隧道平、纵断面图中应标明影响隧道建设的地上和地下各种障碍设施,当互有影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电缆隧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建设规模、电压等级、结构形式、防灾和施工工法特点等要求确定。并应与隧道的平面、纵断面设计相协调。电缆隧道覆土厚度以及与其平行或交叉管线的净距,应根据地下管线规划、地质条件、结构安全、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电缆隧道设计宜就施工和运营期对周边环境影响及周边环境对隧道影响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

1.1、基础资料收集

(1)、城市总体规划及电力规划

电力电缆隧道线路只有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电力总体规划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建电力,通道的作用和功能,且不影响城市总体景观和环境。依据电力专项规划确定合理规划路径及电力隧道内部有效断面尺寸(净空)应根据规划敷设电缆的电压等级、截面和数量来确定,具体断面尺寸可参考《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电缆敷设分册》选取。

(2)、道路及公用管线概况

主要收集沿线已有及规划的电力、通信、给水(配水)、燃气(配气)、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再生水、污水、雨水。道路及公用管线概况将决定实施的难度以及工程建设费用,线路设计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有路侧绿化带的道路走行。同时,应远离重要的给、排水及其他公用管线,避免因施工造成管道损坏,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3)、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障碍物

作为城市主要交通的高架桥,轨道交通等,其对地基沉降及土体变化极其敏感,如在距其较近范围内进行施工,风险较大;同时,如线路上出现较大、较深地下构筑物,将导致线路无法穿行,电力通道阻断,方案不可行。

(4)、工程沿线地质资料

收集线路沿线的地质勘探资料有土质、标高、地下水、地基土和地下水的腐蚀性等数据。施工前各阶段的地形与地质调查应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并按阶段要求重点调查和分析以下内容:

a)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性质、类型和规模;

b) 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c)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系、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无异常涌水、突水;

d) 按GB 18306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鉴定,确定隧道所处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5)、工程环境调查

 应对隧道沿线及邻近地区相关地表水系、地下水露头、涌泉、温泉、天然和人工湖泊、植被、矿产资源以及动植物生态等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应对隧道沿线内土地使用情况、水利设施、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等进行调查。若沿线有公园、保护林、文化遗址、纪念建筑等需要保护的重要地物时,除应调查它们的现状外,还应提出隧道建设对其环境影响的评价和保护措施。

 应对交通状况、施工噪声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应对施工中可能造成地表沉降、塌陷、地面建筑物破坏等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应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拆迁及其它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调查。

1.2、线路平面设计

电缆隧道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及土地使用计划的要求,协调好与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公用管线的关系,减少动拆迁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线路平面设计包含线路平面走向及工作并布置两个方面的内容:

1.2.1线路平面走向

线路平面走向设计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电力总体规划,参照拟定线路沿线工程地质资料,分析电力电缆隧道对拟定线路沿线道路、公用管线、重大市政设施、建(构)筑物的影响,确保线路能够全线贯通的情况下,选择拆迁量小、工程投资低、实施难度小的线路作为设计推荐线路。

(1)、电缆隧道路径的选择,应根据电力规划,结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并考虑地形、地质、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在对工程条件、社会人文和环保条件的充分调查基础上,综合比选平纵断面位置、出入口、工作井以及与电缆隧道的连接等确定。电缆隧道宜沿现有或规划道路走线,其路径和埋深应综合考虑道路走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现有建(构)筑物、城市管线、环境与景观、隧道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行维护等因素。电缆通道在道路下方的规划位置,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设置在绿化带内时,工作井出口处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

(2)、满足安全要求条件下,尽量缩短电缆敷设长度;

(3)、便于电缆敷设和维护;

(4)、平面线形、曲率特性应满足当前施工器具要求,尽可能保持顺直;

(5)、平面线形、曲率特性应满足隧道内收容最大截面电缆曲率特性及曲率限制;

(6)、电缆隧道的规划应根据电缆近期和远期的预测量进行合理布置。

(7)、电缆隧道路径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隧道宜避免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段。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8)、穿越河流的电缆隧道,应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并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确定路径走向和埋深。穿越河道的电缆通道应选择河床稳定的河段,埋设深度应满足河道冲刷和远期规划要求。水底隧道宜尽量避开水域中深槽及河(江)势变化较大的不稳定河(江)段。当必须穿越时应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

(9)、新建电缆通道应与现状电缆通道连通,连通建设不应降低原设施建设标准;

(10)、电缆相互之间、电缆通道与其它管线、构筑物基础等最小允许间距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电缆通道与煤气(或天然气)管道临近平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煤气(或天然气)泄漏进入通道的现象并及时处理。

(11)、在隧道、沟、浅槽、竖井、夹层等封闭式电缆通道中,不得布置热力管道,严禁有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管道在通道中穿越。

1.2.2工作井布置

工作井布置应综合考虑环境、施工工艺、电力电缆敷设要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做到通风口及人员出入口的设置与环境浑然天成、自成一体;井位的选择应考虑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减少地下管线搬迁、少拆或不拆房屋;工作井的布置还必须满足电力电缆敷设工艺的要求、考虑城市电网规划支线隧道的接入,便于电力部门的后续工作的开展。工井技术要求如下:

(1)、根据规划需求,应在规划路口、线路交叉地段,合理设置三通井、四通井等构筑物进行接口预留、线路交叉;工井间距应根据电缆施工时的敷设方式及允许牵引力设置。在电缆转弯及接头处宜设置工井。

(2)、工井位置应尽量布置于绿化带、人行道上,如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必须设置在快车道上时,工井盖板应考虑加强,使用铸铁盖板时应考虑防盗;设置在绿化带内时,工作井出口处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

(3)、作业人员进出口净空尺寸一般应满足作业人员进出和敷设电缆作业所需空间。作业人员进出口宜结合隧道工作井设置,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观协调。专业人员难以开启,人孔内径应不小于800mm,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观协调。 

(4)、工作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隧道工作井按隧道建设标准执行。

(5)、工作井内连接管孔位置应布置合理,上管孔与盖板间距宜在20cm以上;

(6)、工作井盖板应有防止侧移措施;

(7)、工作井内应无其它产权单位管道穿越,对工作井(沟体)施工涉及电缆保护区范围内平行或交叉的其它管道应采取妥善的安全措施;

(8)、工作井尺寸应考虑电缆弯曲半径和满足接头安装的需要,工作井底应有集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

(9)、井盖应设置二层子盖,并符合GB/T23858的要求,尺寸标准化,具有防水、防盗、防噪音、防滑、防位移、防坠落等功能;

(10)、井盖标高与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等周边标高一致;

(11)、除绿化带外不应使用复合材料井盖;

(12)、工作井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13)、工井未超过5m高时,可设置爬梯;工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台;工井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14)、工作井顶盖板处应设置2个安全孔。位于公共区域的工作井,安全孔井盖的设置宜使非;

(15)、在隧道交叉处设置的人孔不应垂直设在交叉处的正上方,应错开布置;

(16)、隧道三通井、四通井应满足最高电压等级电缆的弯曲半径要求,井室顶板内表面应高于隧道内顶0.5m,并应预埋电缆吊架,在最大容量电缆敷设后各个方向通行高度不低于1.5m;

(17)、隧道宜在变电站、电缆终端站以及路径上方每2km适当位置设置出入口,出入口下方应设置方便运行人员上下的楼梯;

(18)、电缆通道所有管孔(含已敷设电缆)和电缆通道与变、配电站(室)连接处均应采用阻水法兰等措施进行防水封堵。

(19)、110(66)kV变电站及以上主网电缆进出线口以及进出线电缆沟宜与10kV配网电缆出线口分开设置;

(20)、电缆隧道与变电站、直理电缆、电缆保护管、电缆沟及综合管廊的接口应满足下列要求:

a)、接口的设计应根据电缆接入、引出隧道的数量及位置确定,并应适当预留空间,电缆隧道与电缆保护管接口处应按保护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b)、接口处预留孔的尺寸及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土建型式确定,并应满足电缆數设作业所需空间;

c)、接口处预留孔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求,

d)、电缆随道与综合管廊接口应满足防盗、防火及防水要求;

e) 、接口处的结构应有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21)、重要隧道上电力井盖可加装电子锁以及集中监控设备,实现隧道井盖的集中控制、远程开启、非法开启报警等功能,井盖集中监控主机应安装在与隧道相连的变电站自动化室内。

(22) 、电缆隧道及工井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取200m左右,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根据施工条件、电缆敷设及通风、消防等综合考虑确定;隧道首末端无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安全孔 ,

b)、位于公共区域的安全孔应使用防盜、防入侵装置;

c)、安全孔至少应有一处适合安装机具和设备的搬运,供人员出入的安全孔直径不得小于700mm;

d)、安全孔内应设置爬梯,通向安全门应设置步道或楼梯等设施;

e)、露出地面的安全孔,宜避开公共交通设施。

1.3纵断设计

线路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在竖向避让平面难以避让的地下构筑物,同时隧道穿越河道时须满足抗浮、河床冲刷等要求。为满足隧道内排水,建议设置单向坡,部分区间为避让重大市政设施,可考虑设置V字坡及S曲线,线路纵断设计需注意以下内容:

(1)、电缆隧道应按电网远景规划并预留适当裕度一次建成,满足施工工艺、结构变形和位移等要求。

(2)、隧道内断面净高不宜小于1900mm,在较短的隧道中或其他管沟交叉的局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低于1400mm。封闭式工作井的净高不宜小于1900mm或改为排管连接。

(3)、隧道内断面的净宽不宜小于下表所列值。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Snap15


(5)、电缆隧道应有不小于0.5%的纵向排水坡度。电缆沟沿排水方向在适当距离处设置集水井,电缆隧道底部应有流水沟,必要时设置排水泵,排水泵应有自动启闭装置。

(6)、电缆隧道的转弯半径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

(7)、电缆隧道纵向坡度如果超过10°,人员通道部位应设防滑地坪或台阶;

(8)、高落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阶梯状,且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5°,电缆接头不宜设置在倾斜位置上。

(9)、线路纵坡须满足施工期间施工器具所能达到最大坡度要求;

(10)、线路纵坡设计须满足电缆敷设期间最小坡度要求;

(11)、线路竖向与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构筑物相交叉时,须满足相应工程保护要求。

(12)、电缆支架技术要求:

a)机械强度应能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施工作业时附加荷重、运行中的动荷载的要求,并留有足够的裕度,电缆支架的强度,应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和安装维护的受力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有可能短暂上人时,计入900N的附加集中荷载;

②机械化施工时,计入纵向拉力、横向推力和滑轮质重量等影响。 

b)电缆支架的长度,除应满足敷设电缆及其固定装置的要求外,宜在考虑电缆弯曲、水平蛇形和温度升高所产生的变形量的基础上,增加50~100mm。

c)、110(66)kV及以上电缆应采用金属支架,35kV及以下电缆可采用金属支架(金属制的电缆支架应采取防腐措施)或抗老化性能好的复合材料支架,禁止采用易燃材料制作

d) 电缆支架表面光滑,无尖角和毛刺。

e)电缆支架宜采用自承式或螺栓连接方式;

f)、支架应平直、牢固无扭曲,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5mm;

g)、支架应满足电缆承重要求。金属电缆支架应进行防腐处理,位于湿热、盐雾以及有化学腐蚀地区时,应根据设计做特殊的防腐处理。复合材料支架寿命应不低于电缆使用年限;

h)、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在多根电缆同置一层支架上时,有更换或增设任一电缆的可能,电缆支架之间最小净距不宜小于下表4的规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2

i)、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10mm;

j)、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

k)、最下层支架距隧道底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电缆垂直蛇形敷设的要求,且不宜小于100mm。最上层支架宜布置隧道附属设施相关管线,其距隧道顶板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150mm。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下表的数值;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3

l) 电缆各支持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下表规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4

m)、隧道内支架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水平间距1m;

n)、金属电缆支架全线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o)、分相布置的单芯电缆,其支架应采用非铁磁性材料。

二、电缆隧道结构设计

2.1、一般规定

2.1.1、电缆隧道的主体结构使用年限不低于100年.

2.1.2、电缆隧道安全等级按隧道重要性划分,重要的电缆隧道的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1.1。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5

2.1.3、电缆隧道应按电网规划远期容量一次建成,并应满足电缆敷设要、检修及电缆长期运行的要求.

2.1.4、电缆隧道应按永久性结构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1.5、电缆隧道工程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

2.1.6、电缆隧道设计应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

2.1.7、基坑(槽)支护设计、施工与基坑(槽)开控,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槽)周边环境要求、主体地下结构要求、施工季节变化及支护结构使用期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选型、优化设计。

2.1.8、隧道基坑(槽)开挖范围内各种管线,应调查清楚,经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确定拆迁、改移或采取悬吊措施,基坑(槽)两侧正在运行的地下管线应设标志;并不得在其上堆土放材料、机械等,也不得修建临时设施,确实需要进行施工作业的应釆取专门保护措施。

2.1.9、电缆隧道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计算和验算,验算应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组的结构分析,结构计算、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整体稳定性(倾覆、滑移、上浮)验算,并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力验算;

b)、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裂缝宽度的验算等;

2.2、提资要求

2.2.1、各专业针对隧道结构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路径、断面尺寸、电缆及其附件的布置和重量、工程重要程度等;

b)、提供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水和土腐蚀性、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作用等;

c)、提供线路的平、纵断面图等;

d)、提供沿线的河流冲刷、井口淹没水深等;

e)、提供风井数量和位置以及风机房尺寸等;

f)、提供沿线地下管线分布图、障碍物、隧道周边地下室、建筑及基础分布图等。

2.2.2、各专业针对通风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中电缆、照明等设备的发热量;

b)、提供阻火分隔的位置及划分;

c)、通风区段长度、工作井位置、隧道路径图、断面图。

2.2.3、各专业针对隧道消防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长度、断面尺寸、电缆回路数等;

b)、提供风井数量和位置等;

c)、提供电缆隧道内各回路重要程度。

2.2.4、各专业针对配电及照明的提资要求:

a)、提供电缆隧道内配电系统的总负荷;

b)、提供风机数量、功率和位置等;

c)、提供水泵数量、功率和位置等。

2.2.5、各专业针对排水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路径图、隧道工井位置;

b)、提供隧道纵断图;

c)、提供设计标准下的暴雨强度。

2.2.6、各专业针对在线监测的提资要求:

a)、提供检测内容和功能要求。

2.3、作用荷载

2.3.1、作用在电缆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可按下表进行分类。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6

在确定荷载的数值时,应考虑施工期间和使用年限内预期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国家标准GB50009及相关规范规定进行最不利荷载组合,荷载组合及不同组合工况下的荷载分项系数可按下表取值。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7

2.3.2、应根据电缆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特征和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相邻隧道间距等因素确定荷载。施工中如发现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修正。对地质复杂的电缆隧道,必要时应通过实地测量确定作用的代表值或荷载计算值及其分布规律。

2.3.3、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压力,可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区分不同的围岩条件,按静水压力计算或把水作为土的一部分计入压力。

2.3.4、本节所列之外的特殊荷载,在荷载计算组合时应作特殊处理。

2.3.5、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对不同性质的荷载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①、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②、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荷载组合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组合系数,可变荷载准永久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准永久值系数;

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的标准组合设计中,对可变荷载应采用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长期效应组合设计,可变荷载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2.4、工程材料

2.4.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选用,满足可靠性、耐久性、环保性的要求,并综合考虑经济性。

2.4.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碱含量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要求。一般环境条件下电缆隧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下表的规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8

2.4.3、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①、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钢筋;

②、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

2.5 、主体结构

2.5.1、设计计算

(1)、电缆隧道横断面结构分析一般可采用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以支撑弹簧模拟基底反力。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对其纵向强度和变形进行分析:

a)、 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b)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c) 、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时;

d) 、地基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e)、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

(2)、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宜采用闭合框架模型(见下图)。侧向地层抗力和地基反力的数值分布规律,应根据结构形式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施工方法、回填情况、地层的特性等因素确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9

(3)、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偶然荷载参与组合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2.6、构造要求

2.6.1、明挖整体浇筑式隧道宜设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变形缝的间距可根据施工工艺、使用要求、围岩条件等,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

b)、不同工法结构形式隧道衔接处、结构断面形式明显改变处、与变电站接口处、主体结构与出入口通道风道等附属建筑物的结合部、荷载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处均应设置变形缝。

2.6.2、明挖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及间距,应综合结构形式、受力要求、气象条件及变形缝间距等因素,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施工缝间各结构段的混凝土宜间隔浇注。

2.6.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型、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最小净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0

2.6.4、矩形隧道结构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宜设置腋角,腋角的边宽不宜小于150mm,内配置八字斜筋的直径宜与侧墙的受力筋相同,间距可为侧墙受力筋间距的两倍(即间隔配置)。

2.6.5、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的环境类别按GB/T 50476选取。

2.6.6、电缆隧道设计还应满足GB 50046对防腐的要求。

2.6.7、隧道结构宜位于当地冻土层以下。

2.7、工程防水

2.7.1、一般规定

2.7.1.1、电缆隧道防水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水措施,保证电缆隧道结构和电缆、其它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

2.7.1.2、电缆隧道主体宜采用全封闭的防水设计,其附建的电缆隧道出入口的防水设防高度,宜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

2.7.1.3、电缆隧道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盒)、埋设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孔口和坑、池等细部构造防水应加强防水措施,并满足GB50108的要求。

2.7.1.4、电缆隧道的排水管沟、出入口、通风口等,应有防倒灌措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

2.7.1.5、电缆隧道应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以接缝防水为重点,并辅以防水层加强防水,满足结构使用要求。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b)、裂缝宽度不宜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c)、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的耐久性和工程环境选用,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d)、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

2.7.2、防水

2.7.2.1、电缆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年限、水文地质、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满足GB50108的要求,见下表。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1

2.7.2.2、电缆隧道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见下表。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2

2.7.2.3、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有冻害地段及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5℃的地区不低于P8,其余地区不低于P6,见下表。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3

2.7.2.4、电缆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缝、变形缝、穿墙管(盒)等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a)、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2)、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b)、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1)、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后浇带、加强带、诱导带等替代措施;

2)、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3)、用于沉降的变形缝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4)、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

c)、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相邻穿墙管(盒)的间距应大于300mm。

2.7.2.5、处于侵蚀性介质中的工程,应采用耐侵蚀的防水混凝土、防水砂浆、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

2.8、接隧道接地电阻要求

2.8.1、Q/GDW11187-2014明挖电缆隧道设计导则

    10.7.1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一般情况下应符合公式(36)的要求:R≤2000/I  ————(36)

    式中:

    R——采用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Ω;

    I——计算用的流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短路电流,A。

    10.7.2、综合接地网设计要求:

    a) 明挖隧道及工作井内,工作井机房接地装置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自然间横竖梁内的2 根以上主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属,组成网格不大于5m×5m 的机房地网,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 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接地装置就近焊接连通;

    b) 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mm2 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与隧道内的支架等金属部件应可靠连接,接地电阻允许最大值不宜大于4Ω;

    c) 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GB 50169 规定;

    d) 接地网在腐蚀性较强的地区宜采用钢镀铜或铜材。

10.7.3 、隧道接入发电厂、变电站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站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并应有便于分开的连点。

10.7.4、防灾与报警系统的接地要求:

a)、防灾与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干线,应用不小于100mm2的铜缆就近引至综合接地网。并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不应就近与低压配电系统的管、支架、基础连接;

b)、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保护接地导体不得利用金属软管。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不得利用镀锌扁铁或金属软管;

c)、通讯线的铠装保护层、编织屏蔽层均应两端接地。

10.7.5、 智能监控系统的接地要求

a)、智能监控系统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的要求应符合GB 50174的规定;

b)、智能监控系统应设专用二次接地网,并与综合接地网一点直接连接,应彻底消除与其它接地的耦合。二次接地网应采用不小于100mm2的铜缆与综合接地网可靠连接;

c)、、智能监控系统的各子系统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应满足各系统抗干扰和电气安全的双重要求。

10.7.6、高压电缆系统的接地要求

a)、隧道内高压电缆系统应设置专用的接地汇流排或接地干线(不小于50mm×5mm扁铜带),且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就近与综合接地网相连接;

b)、隧道内的高压电缆接头、接地箱的接地应以独立的接地线与接地汇流排或接地干线可靠连接。

2.8.2、DL/T5221-2016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4.15.5 第7条:

电缆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网通过接地装置接地,接地网综合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Ω,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Ω。

    2)、隧道内的金属构件和固定式电器用具均应与接地网连通。接地电网使用界面应进行热稳定校验,且不宜小于40mm×5mm,接地网宜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扁钢,在现场电焊搭接,不得使用螺栓搭接方法。

2.8.3、DL/T5484 -2013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

    12.2.1 、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式(12.2.1)要求,且不宜大于1Ω。

    R≤2000/I     (12.2.1)

    式中:

    R——采用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Ω;

    I——计算用的流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短路电流,A。

    12.2.2 、综合接地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挖隧道及工作井内,工作井机房接地装置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自然间横竖梁内的2 根以上主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属,组成网格不大于5m×5m 的机房地网,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 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接地装置就近焊接连通;

   2、非明挖隧道(暗挖、盾构及顶管隧道)内,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筋网、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应可靠焊接;隧道底板钢筋应形成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

   3、各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不大于φ16mm)每间隔约30m与两条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

   4、隧道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5、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的规定。

   6、接地网在腐蚀性较强的地区宜采用镀锌铜或铜材。

   7、隧道接入发电厂、变电所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

   8、设计接地网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校验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2.8.4、国家电网运检〔2014〕354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电缆通道选型与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二)隧道建设原则 第6条

    电力隧道内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电力隧道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综合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2.8.5、Q/GDW1864-2012 电缆通道设计导则

    5.4.1、电缆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允许最大值不宜大于1Ω。

    5.4.2、电缆隧道内的金属构件和固定式电器用具均应与接地网连通。

    5.4.3、接地网截面应进行热稳定校验,且不宜小于40×5mm²。

    5.4.4、接地网宜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扁钢,在现场焊接搭接,不应使用螺栓搭接方法。

     综上,隧道综合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Ω。

三、电缆隧道相关附属设施设计

3.1、 通风

3.1.1、、一般规定

a)、电缆隧道内的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断面大小、隧道的重要等级、电缆规模、电压等级,城市规划、隧道风亭周围的环保要求,以及防火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隧道内的通风形式;

b)、隧道内的温度应满足电缆运行和维护的要求,根据需要可设置适当的通风降温措施;

c)、通风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应符合运营节能要求;

d)、一般地区应首选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e)、长距离的隧道,宜适当分区段实行相互独立的通风;

f)、通风设备根据近远期规划宜分期分批安装。对于远期架设的通风设备,应预留远期安装条件。

3.1.2、电缆隧道通风量应同时满足降温、检修和事故的要求:

 a)、消除余热通风量, 宜按隧道最大电缆通过能力计算,通风量计算公式为: 

 

明挖电缆隧道设计_14

b)、人员检修新风量,宜按30m3/h·人计;

c)、事故通风量,宜按最小换气次数6 次/小时。

3.1.3、电缆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形式,自然通风方式要求通风区域较短,且进、排风口高差应保证足够余压使隧道内空气产生有效流动。机械通风形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a)、进风温度宜按照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选取,排风温度不应超过40℃,进排风温差不应超过10℃。

b)、隧道内最小断面处风速不宜大于5m/s。

c)、进排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地区,且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0.5m。

d)、通风系统宜由温度控制启停,当隧道内环境温度达到40℃时通风系统开始运行,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通风系统停止运行。

e)、进排风发出的噪声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

f)、在进排风孔处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内的金属网格。

g) 、当电缆隧道采用机械排风时,宜首先考虑自然补风,当自然补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采用机械送风;

h) 、对于重要电缆隧道以及处于特殊环境下的电缆隧道宜采用机械通风;

i) 、按隧道所需通风量选择进、排风机,进、排风机和进、排风孔应能在隧道内发出火警信号时自动关闭,且宜设置防火阀;

j) 、机械通风系统的控制宜采用就地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k) 、风机房应根据周围地理环境布置,尽量临近主体隧道。

3.1.4、电缆隧道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进风口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建筑物距风亭的距离不宜小于5m;

b)、进风口应低于排风口;

c)、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d)、地面风亭应根据通风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合理设置,应满足噪声、废气排放等环保要求,并应有适当的减噪措施。敞开式地风口应设置防护措施。

3.2、消防

3.2.1、电缆隧道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火灾几率及其特点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安全措施:

a)、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电缆;

b)、实施阻燃防护或阻止延燃;

c)、设置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

d)、实施防火构造。

3.2.2、电缆应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电缆,其成束阻燃性能不低于C级。

3.2.3、电缆实施耐火防护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a)、电缆隧道内敷设的低压电缆、非阻燃通信光缆等应穿入阻燃管或采取其他防火隔离措施;

b)、对电缆接头部位以及其它等易引发电缆火灾的区域,宜采用防火涂覆材料或防火槽盒进行表面阻燃处理。

3.2.4、阻火分隔封堵

a)、隧道内应配合通风方式和风井数量等,适当的划分阻火分隔。阻火墙两侧不小于1 m区段内所有电缆宜缠绕自粘性防火包带、涂刷防火涂料或采取防火隔板分隔;

b)、电缆贯穿隔墙、竖井、隧道分支处和隧道与电缆沟接口处应设置防火封堵。防火封堵材料应密实无气孔,封堵材料厚度不应小于100mm。

3.2.5、在隧道的人员出入口处,宜设置手提式灭火器、黄沙箱等一般灭火器材。

3.2.6、火灾监控报警和固定灭火装置:

a)、电缆隧道内宜加装火灾报警系统;

b)、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宜采用线型感温探测器。探测器应具有联动报警功能,有异常情况时可联动主机,及时把信息发至值班室,同时切断预警或报警电缆上的电源;联动关闭进、排风机和进、排风孔;

c)、电压等级500kV及以上的隧道中,可选择加设固定灭火装置。

3.3、配电及照明系统

3.3.1、电缆隧道内配电系统宜符合如下规定:

a)、隧道内低压电源可采用三相四线式220V/380V的电源,照明电源宜采用单电源或双电源供电;

b)、隧道内电源进线箱和配电箱等设备宜安装在隧道进出口处,外壳防护等级不宜低于  IP54。不应安装在低洼、可能受积水浸入的地方;

c)、电源进线箱和配电箱应配置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并应就近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3.3.2、隧道内照明灯具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a)、灯具宜选择防水防潮防爆LED灯,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5;

b)、灯具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应与固定线路中的保护线(PE)可靠连接;

c)、光源应能快速启动点亮,宜采用节能型灯具。

3.3.3、隧道内人行通道上的平均照度不应小于10lx,最小照度不应小于2lx。应急照明照度不宜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的10%,容量应满足30分钟供电需要。

3.3.4、照明灯具的电源应由两路电源交叉供电;照明灯具在隧道内应采用分段控制;照明开关应采用双控开关,宜安装在隧道人孔等出入口处;照明开关安装高度宜为1.3m。

3.3.5、照明配电线路应按负荷计算电流和灯端允许电压值选择导体截面积,照明配电干线和分支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3.6、照明线缆应穿阻燃管敷设。导线(包括绝缘层)截面积的总和不应超过管子内截面积的  40%,或管子内径不小于导线束直径的  1.4~1.5 倍。

3.4、排水

3.4.1、隧道排水宜采用机械排水方式,并应本着“一防、二截、三排”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施工。隧道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内应设置集水坑,为使积水能流向集水坑,在隧道底板设置的泄水沟纵向排水坡度一般不宜小于5‰,长距离区间隧道纵坡排水坡度不宜小于3‰,特殊地段不小于2‰,并坡向集水井。隧道内纵向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沟底坡度宜与隧道坡度相同,隧道内应设置排向排水沟的横坡,横坡坡度不宜小于0.5%;

2)、排水沟断面由水量大小确定,排水沟设置位置应便于人员清扫及检査,当排水沟深度大于400mm时,其上方应铺设可拆卸的盖板或篦子;

3)、集水坑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排水泵10min~15min的出水量,且应保证每小时启动水泵不超过8次。

4)、隧道排水主要排除隧道的结构渗漏水、地面井盖的雨水渗漏水及通风孔、出入口处灌入水。

5)、隧道内宜少设或不设露天出入口及敞开通风口。必须设置时,应考虑雨水排放量,设计按当地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

6)、隧道应结合隧道工作井、通风口、出入口、隧道纵坡最低处等设置集水井,采用潜水排水泵提升至就近市政排水系统,排水泵出水管路上应设止回阀,以防止雨水倒灌。若附近无市政排水系统,宜设置专线排水管。应在集水坑内设有高水位报警装置,且具有将高水位报警信号上传的功能;

7)、应采取措施防止电力隧道内雨、废水进入变电站。

8)、隧道内排水宜采用多种排水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地下水丰富及渗水系数较大地区,宜考虑自动排水及水位监测控制系统,地下水较少或常年无地下水地区可采用人工及自动排水相结合方式。  

9)、集水井内潜水排水泵宜采用两台,一用一备,必要时同时启动。

10)、排水泵集水井有效容积应按最大一台排水泵15-20min流量计算

11)、排水管材宜采用镀锌钢管、钢塑复合管,螺纹或沟槽式连接。

3.4.2、排水泵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排水泵应设计为自灌式,一般采用自动和就地控制方式,必要时可采用远动控制;

b)、排水泵按二级负荷考虑,排雨水时按一级负荷考虑;

c)、排水泵的集水井应设最高水位、启泵及停泵水位信号,并宜设超高、超低水位信号报警功能;

d)、排水泵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及集水井水位信号宜在电力隧道中心控制室显示。

3.4.3、电缆隧道消防、雨水、废水泵房宜结合工艺要求,尽量布置在工作井内。

3.5、通信及在线监测

3.5.1、电缆隧道内的通信系统应符合如下规定:

a)、电缆隧道内的通信系统应为固定式通信系统,电话应与值班室接通、信号应与通信网络接通。

b)、隧道人员进出口或每一防火分隔区内应设置一个通讯点。

3.5.2、电缆隧道和工井内可视运行需求配置环境监控装置,监控装置可包含以下内容:

a)、集水井或隧道低洼处水位监测;

b)、隧道进出人孔井盖状态监测;

c)、隧道进出口、接头间、排管工作井视频监测;

d)、隧道在每一阻火分隔区内及排管接头井温度和火情监测装置、可燃或有害气体浓度监测。

a) 、隧道内宜配置温度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环境温度实时在线监控。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每回路均设置光纤测温,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隧道按通道综合考虑环境测温光纤系统;

b)、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隧道内特殊区段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c)、隧道临近燃气管道等特殊地段,宜配备气体监测装置;

d)、宜设置风机状态监测和远程开启功能,火灾时应能自动切断风机电源。

3.6、标识设计

3.6.1、在隧道主要出入口处宜设置介绍牌,对隧道建设时间、规模、投运时间及在隧道网的相对位置等情况进行介绍。

3.6.2、隧道岔道口应设置隧道标识牌;出入口处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选择相应的标示。

3.6.3、在电缆接头处应设指示牌,对电缆接头的相序、厂家和投运年限等进行说明。

3.6.4、隧道内的辅助设施旁应设置设备名牌,名牌内应注明设备的名称,必要时注明基本数据及使用

方式。

3.6.5、电缆隧道内宜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包括“禁烟”、“注意碰头”、“注意脚下”、“禁止触摸”、“注意通风排气”等警示、警告标识。

3.7、其他

3.7.1、电缆隧道的出入口及通风口应有防倒灌措施,并且应设置有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的金属网格。

3.7.2、电缆隧道出入口井盖应选用防盗井盖,宜加装在线监控装置对隧道井盖状态进行监测。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路桥市政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10-17   |  只看该作者      

2

可以了解一下

 发表于2019-08-29   |  只看该作者      

3

不错

追74256

河北 秦皇岛 | 建筑施工

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21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